燃文小说 > 都市小说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二八四章 出山的条件全文阅读

第二八四章 出山的条件

查明了真相的司马徽,不但不责怪诸葛亮,反而觉得诸葛亮倒是颇有几分灵气,又加上相处日久,诸葛亮待司马徽甚是用心,行事极孝,也就顺便将诸葛亮收为学生。

思绪飞快,然而司马徽所言令诸葛亮实为困惑,也就收回了心思,想探明司马徽刚才所说的,到底是偶然,还是早就知道诸葛亮会来,知道诸葛亮曾是他的学生。

不懂就问,诸葛亮就像以前遇到不懂的,或者犹豫不决的,询问司马徽一样,问道:

“还请先生示下。”

诸葛亮就是这样,往往也不狡辩太多,而是直接做出一副聆听的姿态,让水镜先生司马徽直接为他解惑。司马徽也是习惯这样的诸葛亮,直来直去,和聪明人说话,本来就不累,不应该弄太多虚的。

司马徽轻轻地摸抚了一下胡须,又是眼中带笑,说道:

“孔明,无须感到震惊,你我本就是师生,彼此有缘,倒也不妨告诉与你。如今你自带记忆,重生为人,是该知道得多一些。上一次,你懵懵懂懂,到了最后才算是有所顿悟,可惜为时已晚。”

“天道注定,大汉难免倾倒,而天下三分,三国鼎立乃是天道运行的必然轨迹,人力无法改变。曾经的你,在红尘之内,沉沉浮浮,根本不能自醒,难以自拔,为师也就没告诉你太多,以免自招其祸。现在的你,倒是已有些资格知道这世间许多暗自发生的事情了,对你而言,不再是秘密了。”

“为师这白马洞,当初并非是为师执意选中,而在此建立水镜山庄的,而是为师的恩师于吉与好友南华老仙、左慈一齐选中了此地,在这白马洞赐下了许多天地灵宝,将其变成洞天福地。”

“也许南华老仙等人,你并不了解,但是黄巾反贼贼首张角,想必你很是熟悉。张角正是南华老仙在天地凡间选中的传人。为师的恩师留下天地灵宝之后,告诉了为师,只需要为师守在这白马洞,自然会有有缘之人,前来取走。”

“那些人本身就是天地豪杰,拥有左右天道运势流转之能,不用为师多说什么,只要教其学会如何使用那些灵宝即可。因此,为师才能教了你们那么多的学生,而个个不凡,才能扬名天下。”

“孔明,你就是其中一个,而庞统、徐庶、石韬、崔州平等等都是,甚至为师教过的学生之中,也有人取得了灵宝,就提前离开了水镜山庄,只不过你不知道罢了。当初,仙师们留下所有的灵宝共八件,而第八件就是孔明你所拿走的。”

想不到水镜先生司马徽不止是诸葛亮的老师,竟然还保留了如此大的秘密。这简直就是为了诸葛亮打开了一扇大门,若不是司马徽提及,诸葛亮完全是不知道,这天地之间,有奇遇之人,不知有多少。

诸葛亮清晰地记得当初水镜先生司马徽教了他们多年之后,更是从他们中挑选,将《奇门遁甲》传授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更不知道的是像《奇门遁甲》这样的灵宝居然有八件之多。

诸葛亮自觉也不是很蠢,对于各种军阵、道术,甚至是兵法,都是仔细钻研,无一例外,却总是最终棋差一着,导致三分天下,虽说三国鼎立成功,但诸葛亮深知蜀汉是最弱的那一个。

这里面的区别,在于蜀汉比东吴更有上进心,但屡次不得发展,而不像曹魏一样,打下一个地方,休养几年,就恢复生机了。

不过,诸葛亮虽说惊讶于司马徽所说,但诸葛亮却不急着追问,毕竟诸葛亮也是了解自己的老师,这个水镜先生司马徽的,知道司马徽有个习惯,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问了司马徽,只要司马徽知道的,懂得的,就肯定会一股脑地全部告诉你,哪怕你并没有问那么深入。

果然,司马徽顿了顿,清了清嗓子,向诸葛亮示意,左手一指,指向旁边的一排枯木支架。诸葛亮一看,回忆颇深,只见木支架子上面有八块木牌,当初诸葛亮向司马徽学了多本领之后,破了司马徽的出山标准与要求,正是得到司马徽示意之后,从其中一面木牌的背面,拿到《奇门遁甲》之术的。

说起来,水镜先生司马徽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出山,独当一面的标准也是颇为奇葩。司马徽常年所教他们,自然对于那些学生的才能与品性如何,了解无疑。而司马徽也不考那些排兵布阵,运筹惟屋,毕竟这些都是基本功,也没什么新意,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很好。司马徽当然不会在这些没多大意义的事情上浪费功夫。

自从每位学生第一天上课开始,司马徽都会告诉他们,无论在这个课堂里学到多少,想要离开这个课堂,达到出山的条件,只有一个,若是达不成,就只能一直在这里学习,直到司马徽觉得所教的东西已是差不多了,方能下山。

司马徽的条件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就复杂。那就是:在未得到司马徽同意之前,能够出了课堂的门。这个初初一听,好像很容易,其实很难。因为司马徽此人的性格极好,脾气可说是没有,向来都是一幅“好好先生”的样子。

一方面,司马徽所教学的东西,的确是诸葛亮和徐庶等学生所想学的,毕竟对于天文地理、文韬武略、军阵兵法、算数医药等等,都是闻所未闻,至少诸葛亮等人尚未掌握的。所以,诸葛亮和徐庶、庞统等人,每次都是齐齐地按时到达课堂,认真聆听司马徽的课。

另一方面,司马徽对各个学生,却又十分宽容,无论是哪个学生,不懂或者是想学,司马徽都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替他们讲解,直到学会为止,甚至哪怕是榆木脑袋,司马徽也不会主动让他们出了课堂,说是不教了,显得极其负责。

如此一来,年复一年,司马徽胸中所学,也差不多让各个学生掏空了,但想要下山,却没那么容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