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古代小说 > 与君共谋之一品医女 > 第67章 不打不相识(2)全文阅读

第67章 不打不相识(2)

见此情形,一旁的萧赜正要说话,就见荀大叔对着少年说道:"孩子啊,人穷不能穷了志气,你快把刚才拿的荷包还给那位少爷。"

"是,"少年点点头,一声不吭地走向萧赜,当来到他跟前时,不禁偷偷地看了萧赜一眼,然后轻声说道,"在下刚才做错了事,请公子原谅,这是公子的荷包,"说着,便将绯色荷包递了过来。

萧赜本想就此将荷包给了少年,但一想到刚才荀大叔那番话也很有道理"人再穷不能穷了志气",于是,萧赜接过荷包,从里面拿出一锭银子,递给少年说道:"这是给你带那三位孩子去看病的钱,余下的你好好安排一下,或是去学一门手艺,或是留着供今后胡同里大家的开销。"

"是,"少年接过萧赜的银子,猛地抬起头,看着他,眸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他没想到世上还有肯善待弱小的富人,他以为所有的有钱有势的人都跟家乡的那位县官一样嫌贫爱富、持强凌弱。

想到这里,少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字一顿地说道:"公子的大恩大德,在下李志远某齿难忘!"

"李志远?"萧赜重复着少年的名字,缓缓说道,"志向当存高远——你这名字当真是个好名字,看来你的父亲对你期望很高啊。"

说着,萧赜打量起跪着的李志远,只见对方虽然是跪着,腰却挺得很直,不见半点卑躬屈膝与自卑。

看到这里,萧赜暗暗有了其他打算,他弯下腰扶起李志远,不动声色地问道:"看起来你颇有些读书人的气势,怎么学了这些鸡鸣狗盗之术?"

"在下逃出来的路上曾经被一个人贩子抓住,他强迫在下和其他人为他偷东西,所以在下就学会了,"说到这里,李志远略作停顿,咽了一口口水,继续说道,"后来在下趁人贩子睡着的时候偷了他的钥匙,这才逃了出来。"

"竟然如此,"听了李志远的话,萧赜大为惊讶,这样的事情是天潢贵胄的他难以想象的,若不是这一次意外出宫,他恐怕永远都不会知道在民间还有如此凄惨而无奈的生活。

见萧赜一脸颜色,裴惠昭知道他一定又是想到了朝政,忙走近荀大叔说道:"刚才阿远说有三位生病的孩子,请大叔带我们去看看。"

说着,裴惠昭拉了拉萧赜,压低声音提醒起他,"这个地方不是说话的地方,一会儿到了帽儿胡同那里,你再问也不迟。"

觉得裴惠昭说的很有道理,萧赜点点头,四下张望之后便跟着裴惠昭一行人向前走去。

裴惠昭、裴流光带着萧赜先是沿着小巷子走了四五十步,然后又在右边的岔路口向右拐,进了一条小巷子,萧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小巷子的名称,就在他准备问问裴惠昭的时候,却发现一行人又向左拐去。

这一下萧赜没了打听小巷名称的兴致,而是对小巷的地理坏境产生了兴趣,在他看来如此狭窄的地方绝对是"易守难攻"之地,如果他所料不虚的话,那个乞丐处所应该就在一条小巷的深处,因为那样的地方即不容易被人发现,又很容易藏身,是不错的容身之地。

果然就见裴惠昭一行人沿着小巷一直往前走,当走到巷子尽头时,裴惠昭才在左手边两扇破败的木门前停下来。

看起来这是一处荒废已久的宅子,但让萧赜奇怪的是这样的宅子门口竟然没有污秽之物,按照道理讲这里地处小巷的尽头,又是乞丐们藏身的地方,应该很脏才是。

可是萧赜一番仔细观察下来发现这里跟周围的宅子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不知道的话还以为它跟其他宅子一样是有人住的。

这样想着,萧赜跟在裴惠昭身后迈过门槛,进了宅子。一进宅子,萧赜才发现与外面的毫无异样不同,院子里只有一间大屋子,再看那屋子已经是残破不堪,早已没了窗户,就连屋门也只剩下一扇"吱杻——吱杻——"地响着。

院子里,围着院墙坐着十多个老老小小的乞丐,见是荀大叔,乞丐们纷纷站起身,接着就听荀大叔说道:"裴小姐和裴公子来看大家了。"

"真的?"乞丐们不约而同地围上来,小一点的孩子甚至还围着裴惠昭和裴流光转起圈,一边转圈,一边问道,"慧姐姐又给我们带什么好吃的来了?"

"看看这个,"不等裴惠昭说话,裴流光就晃了晃手里的一包树叶说道,"猜猜这里面是什么?"

"饭团,""排骨,""鱼肉,"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眼睛却是高兴地盯着裴流光手里的树叶包不放。

见此情形,裴流光笑着说道:"好,还像以前一样,每人背一遍三字经,背出来的有鱼吃,背不出来的就等大家都吃完了,再吃。"

"好,"孩子们一阵欢呼,纷纷摇着头背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停!"裴流光打断孩子们的背诵说道,"这是上上次我教的内容,这一次该背我上次教的了。"

"哦——"孩子们恍然大悟,接着摇起头继续背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看着孩子们极认真地表情,萧赜也被感染,不禁想到自己儿时被太傅教导的情形,于是他颇有感触地说道:"没想到他们也会背《三字经》,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虽然有些片面,但道理却是不假。"

说到这里,萧赜看向裴惠昭问道:"你和流光怎么会想到教他们这些?"在萧赜看来,一般的行善顶多会施舍一些粥饭,不会如此细心地教人谋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