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次元小说 > 汉末超级书院 > 第一百六十五章 军院完成教制改革全文阅读

第一百六十五章 军院完成教制改革

恭贺各位中秋、国庆大假快乐!另,感谢各位对本书的支持!

……………………………………………………………………分割线………………………………………………………………………………

自那次大战之后,逍遥派得到了不少的战利品。

功法、法器和法术全部上交,送入藏经阁之中,只有弟子为门派做出了贡献,才可以阅读或者赐予。

而其余的丹药、灵酒、灵石什么的,则根据当时的战功情况,尽数下发。

三个元婴期和十个金丹期修士的库藏,自然是丰厚至极,就算每人只能分一点,比起以前也是好了不知道少。

感于谢信的大度,原本还有点芥蒂的门人,也彻底融入到了这个新的集体之中。其实之前那一战之后,他们也只有彻底加入逍遥派这个可能了,如今不过是将心中最后一点纠结去掉而已。

巨灵宗在那一战之后,就再也没有下一步动作。也不知道是一时半会顾不上呢?还是正在酝酿一个更大,更可怕的阴谋。

所幸,答案很快就揭晓了。

没过几天,巨灵宗就派人递交了帖子,言明一切恩怨留到半年后的聚会上见分晓。

在送帖人那里谢信得知,原来巨灵宗少了几个长老,规模下降了。而逍遥派战胜了几个长老,规模获得了提高。一加一减,结果就使得在半年后的分组竞技,逍遥派和巨灵宗被安排在了一个分区里面。

得知这个消息,谢信也知道为什么巨灵宗会选择半年后,再找自己报复了。

敢情是想在众修士面前,将逍遥派击败,以此挽回一点名声吧?

说到底,这次战斗,逍遥派和巨灵宗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还杀得巨灵宗损失了三名元婴期长老,十名金丹期内弟子,对于他们声望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据闻,如今不少巨灵宗的弟子,已经离开了门派。 在他们看来,巨灵宗这个门派,平时看起来牛1,但在实战的时候,却是那么的1。

这个和逍遥派无关,战斗结束之后,谢信带着门下弟子好好总结了一番战斗经验之后,就让他们好好修炼,言明这年头‘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一时间,逍遥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修炼狂潮。

当然,建立在学堂的教育不被影响的情况下。

实际上,不少弟子也在抱怨,大家都是修士,干嘛跑去当教师?!

结果谢信一句话就让他们噎住了:“谁让你们掌门我,主职就是书院院长?”

好吧,修炼照旧,日子照旧,一切又是那么的和平。

就这样又过了两个月,在秋天的落叶铺满大地的时候,军事院系顺利竣工。

期间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那就是李膺终于是过世了。

谢信带着家人,前往洛阳为其守孝了三天,也算是尽了弟子的义务。

说真的,对于这个恩师,谢信还是有点感情的。看着他就这样与世长辞,心中自然有点黯然。

不过随着军事院系的建成,他那抑郁了很久的心情,总算才好了一些。

毕竟随着这个院系的完成,这也等于是宣布以后弟子统御和武力提升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开始获得经验了。

正如前文说的,随着等级的提升,单纯做任务已经没办法满足快速升级的需要。所以必须要通过书院,通过教育获取一部分经验,以补充这慢下来的速度。

学生们原本也是知道这里有新建筑在建设,直到今天才知道,这是专门用来学习军事知识和武术的地方。

这两样东西,原本学堂偶尔也会教授。但教育的主要是武术,兵法几乎没有教授。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朝廷对兵法管制的比较严格。

毕竟武术那是百人敌的玩意,而兵法却是万人敌的利器。一般情况下,只有获得军功的将领,才有资格进入兰台阅读兵法。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哪怕一本兵法,因为贩卖兵法是违法的。

当然,那些世家本身拥有兵法的话,则不再追究之内。这也是为什么世家子弟常有统帅出现,而民间很多情况下只能出现猛将的根源。

对于书院要教授兵法,不少人也在担心,这样符不符合规矩。

对此,谢信拿出了许可证书,这是李膺在临终前,通过特殊关系给谢信弄到的。有了这个,谢信就可以光明正大教授兵法了。

只是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

随着军事院系的建成,一些年纪大一点的学生,对兵法和武艺表现出了十二分的兴趣,从而开始忽略经书和其他知识的学习。

而有不少学生,兵法学习不过是马马虎虎,注意力直接放在了治国之法、经济之法上面。对他们而言,武艺也不过是强身健体的玩意,从一开始就没指望上战场。

也可以说,军院竣工之后,学生们开始有文武派系的出现。

按照未来的说法,这就是偏科了。若是在未来,这样绝对会是所有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就算某一个科目获得了很高的成绩,但总体平均分跟不上,到头来还是会影响升学。

小学的存在,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知识。

初中的存在,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

高中的存在,则是让学生开始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大学的存在,则是让学生选择一条道路不断深入学习下去。

学堂可以说是初高中的混合体,在教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也开始会出现初步的分类才对。

换言之,学堂的学制又得要改革了。

未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合适这个年代的才是最好的。

为此,谢信‘闭关’了两天时间,征求了三四个教师和六七个学生的意见之后,最终定下了学堂的新学制。

新学制情况如下:

入学学生,前三年为启蒙期,学习各门基础知识。武术以强身健体为主,无兵法学习;之后三年为进修期,进一步学习哥们基础知识。开始涉猎骑射、简易兵法;最后三年为定路期,学生开始根据个人兴趣,专门选择一个方向,在其他知识不至于荒废的情况下,将主要精力放在该专业上面。

三个时期不设上下限,也就是说十六岁的学生也可以从启蒙期学起。而六岁的学生只要资质可以,也可以提前进入定路期。

每一个时期都有考核,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当然就算不合格也可以进入,但会被劝告最好再学习一年。

说到底,谢信根本没有必要考虑升学率什么的。之所以留学多一年,不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打下基础,在定路期的时候,才能走得更快更远而已。

与此同时,在进修期第二年开始,允许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深入探讨学习。

为此,上下课时间也开始发生变动。

进修期之后,学生改为下午三点钟放学。为的就是让学生们,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互相探讨学习。当然,作业什么的不会没有,最多只是不会太多。

其实有时候,学生们直线的互相探讨,比老师去教导效果更大一点。

而且正因为有竞争,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动力去学习。至于那些不懂的问题,学院如今老师多了,要请教一下也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

之所以那么安排,主要是谢信不希望,将来培养的文官对军事一无所知。而培养出来的武将,却对政治和后勤一无所知。

虽说汉朝不是以文御武,但外面的战事情况,君主还是会参照一下朝中大臣的意见。若是文臣一点军事都不懂,而君主更是一窍不通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会误事。

而武臣最大的遗憾,就是政治方面的不通。乱世武将太平文臣,若是乱世需要依靠武将开疆扩土,那么文臣很多情况下都插不上嘴。但若是在太平年间,武将却是要如履薄冰,否则随时有可能被文臣陷害。

谢信身为学堂导师,未来的书院院长。他自然是希望门下弟子都能成才,就算不能成才,也不能成为不学无术之辈。

更重要的是,华夏学堂仅仅是学堂,还不是书院。换言之,还不具备大学的相应功能。就算谢信硬要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他也不会得到更多的经验。

若是自己中意的弟子,舍不得他们随便毕业,继续培养下去那是自己乐意。但在校学生那么多,总不能每一个的感受都给兼顾到吧?

说到底谢信是书院院长,又不是教师,没必要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历史人物等级的牛人。

新学制宣布,学生们自然叫好。尤其是那些已经对某个专业有了兴趣的学生,对此更是举双手赞成。唯一让他们不满的,就是既然都要根据兴趣,专门针对那一项课程进行深入学习了,为什么不直接改成专门学习那个专业得了。

好吧,专科院校的概念就这样给他们搞出来。

这也让谢信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项制度的出现,学生不一定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制定者的想法。

不得不说,之所以可以改制成这样,也是因为导师的数目增多了。如此,才能更好的将班级细分下去,并且确保每一个班级都有相应的教师去上课。

更进一步说,就是这样一来,才能让谢信等人,有更多的时间去修炼,而不是把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上课上。

不管如何,改制已经完成,至于如何,只能让时间来说明一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