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次元小说 > 大明娱乐指南 > 第598章 朱高枳的一生全文阅读

第598章 朱高枳的一生

朱高炽生性仁厚却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间,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虽然当时上有母亲徐氏,下有姚广孝、顾成等人相助,但仅以万人坚守孤城,也确实不易,可见其绝非庸懦之辈。

在此期间,建文帝曾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仁孝如一,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忙派人把建文帝诏书和诏使一起原封不动地送到朱棣面前,才免却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使建文帝的反问计失败,由此便使朱棣不得不说,“留守之功胜于征讨”。

尽管朱高炽以仁厚儒雅获得了极好的名声,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布满了坎坷。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朱高炽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皇二子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英俊武勇,在靖难中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后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希望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朱棣登基后没有立即册立太子,对此朝臣多有觉察,于是纷纷上言,请求建储。不少勋臣贵戚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难有功”,文臣则大都支持朱高炽,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书金忠和内阁学士解缙。

金忠在朱棣面前列举历代立嫡故事,劝他册立嫡长子朱高炽。朱棣再去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罢低头不语,解缙知道朱棣平素最喜爱长孙朱瞻基,于是顿首道:“好圣孙。”朱棣终于点了点头。实际上这些文臣们所坚持的不仅是立嫡长的旧制,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对皇帝的选择。

文臣们渴望一个像朱高炽那样“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的仁君。

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直至永乐十九年(141年),才随成祖到北京。监国时期的朱高炽,是在父皇多疑、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陷害中度日的。由于有杨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协助,在处理日常政务及臣属关系,皇家父子、兄弟关系诸方面都适宜无错,加之汉、赵二王夺嫡野心暴露,被朱棣贬斥,太子妃张氏和皇孙朱瞻基受到朱棣的宠信,使朱高炽度过了监国时期的危难。

十余年的监国经历,使朱高炽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治国能力,为登基后稳定统治秩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永乐二十二年(144年)七月,朱棣死于北征归途。做了二十年皇太子的朱高炽,当时已经47岁,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尚书蹇义等人的支持下继位。

朱高炽登上皇位后,顺应时代潮流,针对朝政的弊病,采取了一系列减轻民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措施,开始了他的一系列仁政改革。

“仁政”对于明初的士大夫们来说,实在显得有些陌生。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登极称帝,实行的便是“刚猛之治”。那些将功臣宿将诛杀殆尽的大案冤狱,人们还记忆犹新。明太祖死后,建文帝朱允坟登极,这位近于懦弱的青年皇帝也曾想实施“仁政”,但却被燕王朱棣发动的夺位战争所替代。当朱棣从朱允坟手中夺得皇位之后,那些追求“仁政”的士大夫们遭到了空前残酷的迫害,恐怖政治代替了理想中的“仁政”。

朱高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坎坷的经历使他更加感到了“仁政”的可贵,因而执政之后便从多方面进行改革:

政治上赦免了建文帝时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杨”辅政;修明纲纪,废除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经济上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下令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宝采办,以减轻百姓负担;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

思想上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并善于纳谏。他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在科举制度上,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规定了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朱高炽即位后所推行的仁政,实质上就是一种宽松政治,这也正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利益与追求。因此,在短短八个月里,朱高炽的拨乱反正很受朝野拥戴。连清朝乾隆皇帝都说,如果朱高炽多活几年的话,明朝不会中衰得那么快!尽管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但后人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历史上的朱高炽是什么样的人潘厚仁很清楚,但他也知道他所面对的朱高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在书写,或许正是因为朱高炽在跟朱高煦的皇位争夺的过程当中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所以他才能够表现出那些“仁厚”来,试问,有下位者对上位者“仁厚”的说法么?

这当然是没有的。

正如历史上也评价朱瞻基不过如此,甚至是一个“蛐蛐皇帝”,但在潘厚仁眼中,朱瞻基却是一个真正有着强大执行力的皇帝。跟饱读诗书,一心只想用“儒家”思想,宽松治国的朱高炽不同,在朱瞻基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冒险的血液。

或者正是因为经过朱棣和朱高炽治理的大明,在交到朱瞻基手中之后实在是没有更多值得冒险的地方,才会让朱瞻基迷上“斗蛐蛐”这种在士大夫们看来是荒唐的活动当中。

让一个从小跟随祖父戎马杀贼的皇上整日坐在朝堂上当个泥胎的塑像,想想就觉得这是一件极其荒谬的事情。

因为潘厚仁在建立潘氏集团的那天起就一直坚持全力打造潘氏集团的信息传送网络,故而朱高炽的死讯,潘厚仁是在五月十四号就拿到手,而朱瞻基则是在五月十五号下午,才获悉这一噩耗!

一时间,整个大明帝国又变得愁云惨淡,南京城一片素槁,所有的场所丝乐不兴!

潘厚仁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去皇宫。将心比己,若是自家的亲人突然去世,自己的心情也会无比的恶劣,谁来找估摸着谁就会触霉头,潘厚仁在这一点上把握的很好,他不是朱瞻基的女人,没有必要在第一时间就跑进皇宫,用自己的身体去安慰朱瞻基的心情。

况且他的身体朱瞻基好像也不会感兴趣,当然即便朱瞻基感兴趣潘厚仁也不会让他感兴趣。

不去找朱瞻基,潘厚仁却也没闲工夫留在潘府里喝茶等待,他要忙着将接下来的很多事情安排妥当,比如说船只的出航,还有南京这边潘氏集团的最后一些手笔,都需要潘厚仁来亲自操办。

在朱高炽还活着的时候,南京的将来何去何从仍旧是个悬念,是个未知数。

然而现在朱高炽死了,潘厚仁在跟朱瞻基多次闲聊当中也确定朱瞻基是绝对不会实行他老子的遗志迁都,故而潘氏集团在南京的业务必然要进行缩减,而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北京去。

这个事情在朱高炽死之前潘厚仁已经在进行,但潘厚仁也不敢确定朱高炽就一定会死,直到现在尘埃落定,潘厚仁才将最后的手尾工作都一并完成了,将来南京这边仅仅是潘氏集团业务的一个片区,而不再是核心区域了。

皇宫里的朱瞻基在接到噩耗之后,当即决定停止手中的一切工作,立刻返回京师。

事实上朱瞻基在南京的工作也确实没有必要继续下去。

本来,朱高炽是要让朱瞻基在南京进行“调研”,为他下一步迁都做好准备,然而现在朱高炽人都死了,迁都的事情自然就是不了了之了,还“调研”个啥呢?另外一方面,朱棣的陵寝难道还需要朱瞻基继续“监工”不成?他现在应该监工的,怕是朱高炽的陵寝才是了。

就在南京的官员纷纷给朱瞻基提出建议,该采用什么法子返回北京的时候,比朱瞻基距离北京更近,也更早得到消息的朱高煦,也开始行动起来。

虽说朱棣在世的时候已经大大的削减了朱高炽手中的兵马,从三卫变成了一卫,但是朱高煦却在朱棣死了之后,又偷偷的发展起来,以扩充汉王府防卫力量作为幌子,招兵买马,收容民间的能人异士。

这时代所谓的能人异士,大多都是会些武功或者是各种神奇魔术的人,当然其中或许也有一部分是有真才实学,但大多数不是莽夫就是骗子。

对于汉王朱高煦来说,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些人没有上朝廷的“编制”,也就是说运用起来更加顺手,更加的肆无忌惮。

“这是个机会!”

听到自己兄长归天,朱高煦非但没有半点的哀伤,反而是欣喜若狂!只因为在朱高煦的眼中,那个侄儿朱瞻基仍旧是个“毛都没有长齐”的小屁孩子,更重要的是朱瞻基现在人还不在京师,假如说朱瞻基回不了京师了,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那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总要在剩下的朱家血脉里找出一个皇帝来。

虽说朱瞻基并不是朱高炽唯一的儿子,而朱瞻基自己也有了后代,但是在朱高煦看来,只要他能比朱瞻基抢先进入京师,那么这花花江山,就是他朱高煦的掌中之物了!

“抓紧时间,拦截朱瞻基,无论如何不能让他安然返回京师!”

朱高煦几乎是在接到消息的第二天,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