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次元小说 > 龙旗飘落 > 第二节描绘海军蓝全文阅读

第二节描绘海军蓝

李鸿章的一生,可称见证外敌入侵的历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以后的更大、更多的战争。

李鸿章的发迹,几乎全部是征战路上。太平天国,捻军,各地起义军。

富国强军、加强国防的重要性,李大人非不知也,实难为也。

内忧外患,外敌隔个十年二十年一次入侵,间杂着起义、叛乱,反复袭来。

大清江山,就象一面四面漏风的破篱芭。

李鸿章清楚,多少个王朝就在内外交困中倒台。

前者明王朝不就是这样吗?被后金军(清军)和大大小小的起义军来来回回、反复折腾,直到耗尽力气,轰然倒地。

照这样推算,大清朝也已经濒临崩塌的边缘。

早在1870年,日本要求与中国缔结通商条约一事就引起李鸿章的警觉。此后参与与日本的订约交涉,从日本人一再派人到大清国订约、修约,一连串阴谋奸邪的做法中,已经预感到日本人志向不小。

李鸿章曾上奏朝廷说:“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闻该国自与西人订约,广购机器兵船,仿造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国技艺”。“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可以看出,对于日本学习西方、引进枪炮铁路的行动,李鸿章始终十分警惕,但对选择哪种方式与日本相处,又十分矛盾,“拉”还是“压”,拿捏不定。

日本侵台,形势明了,事实验证了李鸿章的预感,“狼”真来了。

此时,他更清醒更明确地认识到了日本这个“肘腋之患”对中国的威胁。

与日本是友好相处、危难共担,还是相互竞争、成为仇家,不是大清国一家能选择的,还要看人家。

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李鸿章再次上书,要求在北东南三大洋各添置兵舰,强化海防,分别守卫海疆。

李鸿章提出的构想是:“中国东南北三洋,请各设大兵船六艘,根钵小兵船十艘,合成四十八艘。三洋各需大铁船二艘。北洋驻烟台、旅顺等处,东洋驻长江口外,南洋驻厦门、虎门等处。铁甲船每艘需银百万两外,分年向外洋购置。馀船由闽、沪二厂仿造,以足四十八艘之数。”并“请饬沿江沿海各省,裁并新旧红单、拖罟、艇船、舢板等船,以节省之款,专练海军。”

前辈当中,曾国藩曾上书,提出整顿水师,按其设想,决定按内洋、外海、里河三大支,加强建设。

这可算作大清水师蓝图的1.0版本。

但是,这个很有点创意的设想,也只是停留在了设想阶段。

前边,丁日昌提出的“三洋水师”建设,是相当有创意、有针对性的,先进之处在于从总体上谋划布局了大清海军的建设。

这个设想,可以称为大清水师蓝图的.0版本。

李鸿章与丁日昌认识一致、声气相通,可能也是在丁日昌设想的基础上,更为具体地进行了计划。

李鸿章大人的设想,可称为改进细化版——.0.1版本。

到此,大清的水师蓝图基本成形了(但还没有最终形成)。

别看都是“三大水师”,这个.0.1版本专指外洋,与曾国藩提出的外海、内洋、里河三大支水师建设的结构全然不同。

三个版本,体现的是海军建设重心的转移,也体现了大清国防与海军建设上的思想变迁。

随着李鸿章的上书得到了朝廷和多数大臣的认可和赞同,加强海防建设的决策终于定下来了。

朝廷决定:减江防,建水师,建真正的外洋水师。

这次以北、东、南三大洋海域为区域筹划,专门着眼于海上作战。

不但要建海军,而且一建就要建三支: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水师负责江苏、浙江沿海,广东水师负责南海。(后又从南洋水师中独立出来一支福建水师,又称福州船政水师,守卫福建沿海。)

北洋大臣李鸿章终于能着手创设北洋水师,经营大洋。

这以后,李鸿章实质上还将承担整个大清海军的大任,亲自实现强军救国的梦想。

在海洋水师的建设上,朝廷说办就办,超前的急切。

1875年5月0日,下令由沈葆桢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

事不宜迟,先搞起来再说。

但水师建设是项综合性的大“工程”,空前的大事业,还要讲科学、讲步骤,人员不可能一哄而上,项目不可能全面铺开,资金也不够遍撒胡椒面。

南洋大臣沈葆桢提出了一个更为科学的策略,“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

身为南洋大臣的沈葆桢,能不拘于南洋一隅,胸怀全局谋划,实为可贵。加上其他一些大臣也有同样考虑,或支持这个意见,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可分轻重缓急,先建北洋,强化京师守卫,也有利于培养军官、锻炼队伍,以后再行扩大。

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北洋水师负责守卫京师,朝廷同意采纳沈葆桢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

这一决策,应该说线路图很清晰,计划是十分可行的。

按照我们当前的说法,这叫“滚动式发展”。

至此,大清的海军建设蓝图升级到.0版本。

大清国海军蓝图已经绘就,发展思路已经清晰,决定成败的关键只有一样:

时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