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次元小说 > 龙旗飘落 > 第五节再无法遏止战争步伐全文阅读

第五节再无法遏止战争步伐

虽然外交上没有任何成果,但李鸿章极力通过外交转圜,避免战争发生,这是基本事实。

本来以列强的力量,联合一家两家,制止日本,是很有可能的。可惜,李鸿章失败了。因为,他拿不出太多的东西。

所以他后来才发现,自己被合伙坑了。

但若言李鸿章外交失败,为甲午战争埋下祸根,甚或引发战争,却实为倒置。

应该说,外交也许能推迟甚至制止战争(只是或许),这样的事例是有的,但洋洋万言,能吓退百万雄师,那是传奇。

滔滔宏论,能消兵灾之祸的真实原因,是背后有实力,而且必须是“硬实力”。

从中国的战国时起,就有纵横家活跃着,但他们彪柄史册的成就,他们闪耀在古典的光辉事迹仅说明一个问题:外交能明势,能造势,就是不能凭空起势。

他们从来不是上来就拿口水淹死人家,也没有一位是靠见面就把剑拔出来,说“不听我的,我削你”。

他们一个个又打比方、又举例子、又找数据,捭阖一通,看透了不过是:讲清实力、讲清实力的组合分拆,分析实力变化引起的事情发展走向。能打动人的和吓住人的,只有这一个——实力。

空空两手,凭三寸之舌,纵然唾沫口水激如暴雨、天花乱坠密如飞瀑,能抵住一支利箭穿透之?

消灭北洋舰队,占领朝鲜、台湾,外加捞一大笔钱,是日本人此战的既定战略目标。

要吓住日本人,你得有实力,还得是足够的真本事、真实力。

要议和,那得满足日本的胃口,但谁能给起这个价?

李鸿章可能还没有判清楚,日本人能有这么大的胃口。但事实明摆着,至少他已经清楚,战与和,已不是老大人说了算了。

*——*——*——*——*——

我们埋头于对外交涉,在谋全局上,又慢了一拍。

这已经不是退不退兵、谁先退兵的问题了。

其时,已经是如何应对一场战争的时候了。

而且再明白一点说,这时,求和恐怕都不可得了。

日本人等的不是大清自动退兵、让出朝鲜的好事。

日本人也不会傻等白等,因为从开始就没做这样的预期。

假惺惺还在对大清、对朝鲜认真进行“口水”战、政治战的时候,藏在身后的倭刀马上就要拿出来了。

*——*——*——*——*——

6月日,大鸟已经接到陆奥外相的训令:“日清冲突不可避免。”[《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

6月7日,大鸟又接到陆奥外相传来的更明确的训令:“制造开战口实。”[同上。]

就在朝鲜接到大鸟改革提案、还未答复之时的7月1日,大鸟再次接到陆奥更加急切的命令:“英国在北京的仲裁已告失败,今有断然处置之必要,如不至引起外界过度非难,当利用某些口实,迅速开始实际行动。”[《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

开战的决心从一开始就在,现在,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地亮出来了。

7月14日,北京那边,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向清政府递交照会,也就是小村得意洋洋称为的《第二次绝交书》,称:

“……贵国依旧只是主张我国撤兵,更无容纳我国意见之表示。此非贵国政府好事而何?事局既已至此,将来所生事态,帝国不负责任。”[同上。]

这种唯恐矛盾不激化、唯恐事态不扩大的挑衅和诬蔑言语,已经称不上是外交的措词了,简直是战地军使来下战书。

而且,汉城这边,日军参谋本部事先已经明确随大鸟开赴朝鲜的军舰和陆战队员,全部归大鸟公使指挥。

有兵有枪,大鸟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这帮日本外交官都已经成为唯恐不乱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

*——*——*——*——*——

袁世凯嗅觉是最灵敏的,脑筋也很灵活。应该说,他是第一个从各种风声中判断出日军必会挑起战争的危险的。经过与日使连日的交涉,对朝鲜国王的安抚、争取,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直到突然之间,日本人攻破王宫,“撤换”了国王,袁世凯明白:大势已去。

见事不济,他就再次给李鸿章发了一封回国的请示,不等回电指示,就把所有事务委托副使唐绍仪,再向朝鲜国王撂下几句狠话:我还会回来的。

转身,趁夜色赶往仁川,乘上轮船返回了大清。

此去是搬兵,还是逃命,不知是什么想法。但结局我们知道。

反正,再留已是于事无补。

*——*——*——*——*——

除袁世凯外,两名战将也洞悉时局,预测到了日军一心只求挑起战端的本意。

一位是北洋水师的副将、管带方伯谦。

一位是淮军将领、直隶提督叶志超。

方伯谦上书:俄国是靠不住的,日军定要开战。不如退回驻朝军队,重新部署。

叶志超给出的建议是:上策,应该迅速向平壤增兵,以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遏止日军冒险的企图。中策、下策……不说了。

可是,这两位,一位受到袭击,狼狈奔回威海。

一位一路狂奔,过了鸭绿江才刹住脚。史上赞曰:创造了超远距离高速奔跑运动的历史纪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