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次元小说 > 龙旗飘落 > 第一节战略目标超越朝鲜全文阅读

第一节战略目标超越朝鲜

甲午战争,有重要一环不可或缺,也是我在读史之中有些困惑,决定要弄清楚的。

即:一个旅团的军事行动,何时打成了两个军、四个师团的规模?日军何时决定攻击大清本土?

这个环节,史书基本是采取“跳越”式或“自然过渡”式的记录,连其中的形势变化、决策过程一概略过不提,以至于给人留下的印象好象战争就是这么自然而然扩大的。

这就留下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战争为什么升级、日本何时决定扩大战争、如何谋划的?要还原真相,这个事情不能不弄清楚。

而且如果错过这一节,就错过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日本海军争着要演“一号”。

——*——*——*——*——*——

涉及比较深入的资料本身有限,观点也就两种,一个认为是开始前即已经确定,另一个认为是开战后。

至于后一个观点的具体时间节点,有的认为是丰岛海战后,有的认为是牙山之战后,还有的认为是拿下平壤之后。

反复思考,我觉得,从军事常识角度讲,可以作一个判断。

对于战争问题的分析,必须区分战略和战术行动,行动方案。

按程序和责任,首先,内阁定下出兵朝鲜的决心(6月日已经做出)。

下一步就是明确战略目标,制定作战方案。

这应该由参谋本部(还应加海军的参谋部或说海军军令部)负责。先前“三人组合”那种方式,有一种先例。但今后,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将担任主角。至于还给不给内阁报告、批准,那已经不一定了。参谋本部早就独立了,就在此前一年,海军参谋部也如愿以偿,脱离了海军大臣。这已经够让内阁不安的了,日本还有一个“战时大本营”制度。此前的6月5日,大本营也已经成立,对外战争问题有权独立负责,并直接对天皇报告。为了保证内阁还有点参与和发言权,政治强人伊藤博文硬挤进了战时大本营。这也成为特例,此后的首相,也被感觉不舒服的大本营踢了出去。

再下一步,按照战略目标和总体作战方案,制定具体的计划或分阶段方案。

这一步,则完全由军队独立负责了。从参谋本部以下各级制定,报上级批准,最高报到参谋本部。其它人,无从插手。至于行动过火,惹出外交乱子,才用得上外务省——当“灭火队”去吧。

——*——*——*——*——*——

计划必须视军事行动结果和下步需要而定。而军事行动,我认定按日本人目前的实力,只能是打打看看、逐步升级。从小打开始,打到准备征服整个大清朝这么大规模。

到此为止,就达成整个对清战争的总体战略目标了。

前边,分析“三人组”的方策,我们会发现,目标其实没有后来的那么大。那仅仅相当于一个在朝鲜挑起战争、然后进占朝鲜的方案。6月4日(大本营成立前一天)经内阁通过,根据这个方案,日本已经初步完成了在朝鲜的部署,完全占据了有利地位。

而陆、海军的准备工作,没有仅仅局限于这个方案,而是大大地超出。这说明,军队的野心、军队的胃口,远远不止是朝鲜。

所以可以相信,对清作战的方案,军队已经进一步讨论成型,至少也是个新的预案,只需在适当的时机向天皇全盘端出。

最适当的时机,就是形势向日本倾斜,扩大已有成果的有利时机。

——*——*——*——*——*——

既然各国已经“闭嘴”,各自回家关门闭户,强盗就可以明火执杖上街了。

确认后退的路也已经考虑到,胜了什么都好说,即使战败,也可以请列强出来调停,结束战争,所以,也不必担心后顾之忧了。

况且,战场布局已经完成,大清将自己陷入“外交泥潭”,军事上仍然没有做出有力反应。

日本帝国决心与大清一战的胆量空前增大。

作为外交协调成功的标志性成果——与英国签订条约的第二天,即7月17日,天皇立刻现身,参加了大本营举行的御前会议,决定对华开战,通过了作战方案。

请记住这一天。

就是在这个会议上,天皇和皇军们就不再围绕驻朝清军废话,而是直接将战略目标越过朝鲜,指向清国内陆!

整天磨刀霍霍、急于发硎新试、为帝国建立功业的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经过一番争吵,终于敲定了对清作战方略。

“作战大方针”是——

主力在山海关附近登陆,于直隶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夺取北京。

(因为解决朝鲜问题,根本在于对清作战。

陆军十分清楚,要确保朝鲜,进攻就不能止于朝鲜。)

拟定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首先派陆军第五师团进占朝鲜,钳制和击败在朝清军;海军则以联合舰队击破中国北洋舰队,迅速夺取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

第二阶段,陆军设定三案:第一,如海军主力决战获胜,则将陆军主力输送至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第二,如果海上决战胜负不分,中日双方均未掌握制海权,就用陆军主力侵占整个朝鲜;第三、如果海上决战失败,清军控制制海权,本国又受威胁,则尽力援助在朝陆军,而把陆军主力留守本土,以防清军反攻。

三案的区别,在于海上作战成果。

陆军的意图中,如果海军胜,则进军清国,败,则据守朝鲜。不论海军作战成败,朝鲜都是必须确保的目标。

最远的目标,指向直隶平原——决战地域放在天津保定地区。

这个目标,与基本(或说最低目标)相比,跨越太大了,远不是最初的“三人组”策案中设计的样子。实际上,它都已经超出了内阁的想象。可见,皇军的雄心膨胀有多大。

当然,这个目标后来被修改了。原因,是第一阶段的作战效果。

——*——*——*——*——*——

从这个计划,我们可以发现,从一开始,日军就没有以战领地盘为目标“攻占并确保之”,而是吸引清军主力实行“决战并消灭之”。从指导思想上,日本陆军已经掌握了机动作战的精髓。

日本人敢拿自己举国的6万多兵力,与大清国90万陆军对阵,勇气绝对可嘉,但是也绝对有自己的精确盘算:

清国兵力分散,分兵把守。可用于机动的有战斗力的,按日军计算,不过5万。日军机动作战,完全可以在局部战场上形成优势。

但是这个优势,是不可能持久的。

所以,仔细研究这个计划(从它的目标和行动),会发现——它的成功必须是建立在速决的基础之上的。而日军这个计划的缺陷恰恰有一点没有盘算上:时间。

实际上,决定日军成败的关键因素,将是时间。在此后的作战实施当中,这一致命因素将会凸显出来,扼住日军的脖子。

政府有人就预感到了这个缺陷——伊藤博文,而且他已经感到明显不安和担忧。

——*——*——*——*——*——

在这次会议上,海军明确表达意见并成功加入了决策:他们有自己的首要目标——消灭(或击退)北洋舰队。其次,才是护航、运兵。

因为,只有消灭北洋舰队,或把北洋舰人从海上赶走,夺得制海权,才有海上运输的安全。从这一点上说,日本海军在战略上触到了海上作战的要领。

为实现这一目标,只能先独立于陆军,实施海军的舰队战役对决。

海军需要腾出手去,彻底、一劳永逸地解除来自大清舰队的威胁。在完成夺取制海权任务之前,陆军必须在海上运输线近乎暴露的情况下输送兵力,完成登陆,并自己克服后勤补给等各种困难,几乎等于是独自作战。

为实施舰队决战,日本还必须将几乎能用的海军力量集中使用,编成联合舰队,以对北洋海军形成优势。

海军这一计划的冒险之处,或者说不确定因素,就是清国几大舰队会不会也联合起来,组成一支舰队,集中使用;或者实施联合作战,从不同的方向发起攻击。如果夹击日本舰队,或分兵攻击日本前期的脆弱的海上运输线,甚至直接攻向兵力空虚的日本本土,海军将陷入两难——集中兵力,就无法他顾;分兵阻挡,则战略目标就落空。

归于一点,日本将无法分兵招架。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决定这一战略成功的关键,仍然是时间。

所以,必须实施突袭,以达成突然性,并力争一击奏功,实现速胜。而后,才有机会和能力,转向别处。

——*——*——*——*——*——

制定计划的过程,并不轻松。

首先,从前面分析就会感觉到,它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计划。日本陆海军实力如何,没有实战检验过,大清到底如何,也是建立在预测基础之上。总之,都接近于是未知数。而且,战争这种最剧烈的对抗,还有无法想象的偶然和意外。

倾全国之力与大清作战,胜败在此一举,国运也在此一战,兴衰成败,后果不能不考虑。

别看热情很高涨,真到了制定计划,往往越考虑、越细致,胆子越小。我相信很多可能发生的战争,都在计划、计算中,悄悄地收住了呼之欲出的“心魔”。

但最终,日本决定赌上国运,与大清赌上一把。

然后,怎么个出牌法,陆海军在兵力使用上、任务分配上,出现了分歧。

按最初陆军的设想,海军需要先以最大的力量来保证航渡和安全,然后在朝鲜海岸警戒,保证陆军顺利、安全地发起作战,完成攻击。

陆军当然习惯了以“老大”自居的,但海军却不想再当“老二”。这次作战任务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谁当老大,并在最终战果上决定谁当老。况且,作战原则问题,也决定不能按陆军的安排办。不那么办,才有机会当老大。

好,逻辑上就是这样。海军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一度和陆军发生了争执。

但海军最后说服了陆军。

山本权兵卫,海军省官房主事(办公厅主任),大佐,在参加会议时,不顾自己身份不够格,勇敢站了出来,指出了陆军为主制定的计划的先天重大缺陷,提出了“海军独立作战、首先决战于海上”的意见。

说服陆军并不难,只需问问陆军,是想永远在朝鲜东海岸运兵,还是放任大清往朝鲜西海岸运兵而不管?

一下就明白了。军事博奕就是这样,追求最大收益,也争取最小风险。显然,真要双方陆军都跑到朝鲜摆战场,日本陆军真要冒更大风险。

有勇气。这个出身萨摩藩的小字辈,敢当着这么多大老的面,站出来指摘陆军川长次长了。

开眼。陆军还是第一次听到“制海是根本”这个理论。

佩服。这个方案比陆军那个更富冒险精神,更具有日本人好赌的性格。反思一下也脸红:陆军是不是太害怕海洋上的行军了?

——*——*——*——*——*——

当然,除了战略思想上让陆军心悦诚服的原因,还有天皇“圣断”的功劳。

天皇不但支持了击败大清海军的决策,为保证决策实施,还临阵换将,进行了海军人事的调整。

当时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中牟田仓之助海军中将认为日本海军与中国海军相比不占优势,一旦开战没有取胜的充分把握,因而主张“日本舰队取守势运动”。

话音未落,天皇立刻下令,让中牟田“下课”。

而后,天皇发布特旨,恢复枢密顾问官、预备役中将桦山资纪的现役,取代中牟田仓之助出任海军军令部长,作为大本营重要成员参与甲午战争的决策和指挥。

桦山资纪,前边1874年积极建议攻台,并先期潜入台湾侦察的那个桦山资纪。187年生于鹿儿岛,旧军队出身。还是一个营级干部时,就敢于积极要求并跑到台湾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家伙的脾性。1884年由陆军少将转为海军少将,1890年任海军大臣,任上大力推进海军扩军备战计划。

就是他因海军经费预算问题,大闹国会。

桦山资纪一向强烈反对在战略上取守势,多次向明治天皇建议把日本海军舰只全部集中使用,组成强有力的联合舰队,向中国海军发动进攻,将其打败,夺取制海权。

这些主张,非常对睦仁的心思,“甚得朕心”。

桦山资纪接受钦命,当天立即奔赴日本军港佐世保,将日本警备舰队改为西海舰队,将常备舰队、西海舰队和所有船只集结起来,组成联合舰队。

伊东祐亨由常备舰队司令官提拔为联合舰队司令官。

看见没,我说过,政府和海军方面,是早就策划好了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