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都市小说 > 黑色宿命 > 227章 恒公全文阅读

我又看到了管仲的君主。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为君,率军击败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鲁军于乾时(今山东桓台南),稳固了统治地位。纳大夫鲍叔牙之谏,释怨于政敌管仲,以其贤能重用为主政大夫。次年,不听管仲之劝,过高估计齐国军事实力,发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于长勺(今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继又联合宋国攻鲁,亦无功而还。遂采纳管仲提出的先内后外,富国强兵,以实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经济、政治、军事改革,增强战争潜力。同时,出兵攻灭近邻小国,多次与诸侯会盟,用“轻其币而重其礼”(《国语·齐语》)的外交手段控制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年),霸业始成。鉴于“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年》)的形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于周惠王十四年(前66年)率军大破山戎,解燕国之危,进击令支、孤竹,获胜而还。此后出兵击败狄人,救邢于危难,助卫复国。

二十一年,率八国之师击破蔡军,进而伐楚,因见楚抵抗决心甚坚,春秋时期形势图乃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之会中,按兵修礼,假周王之命责楚,与楚妥协。后与诸侯平定王室内乱,多次抗击戎人扰周。周襄王二年(前651年),与周王卿士及诸侯会盟于葵丘,将霸业推向鼎盛。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竖刁、易牙、开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时,曾警告桓公,说他死后一定要驱逐竖刁等人出宫,不然人必然为乱。管仲死后,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逐人出宫。但离开小人,桓公食不甘味,于是桓公复召人回宫。其时,齐桓公年事已高,已面临立储之事。竖刁、易牙、开方极力主张立长子。后来齐桓公生病,竖刁、易牙他们为了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桓公饮食,全靠小太监从洞里送入。并很快连饭也不送了,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六十七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其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虫蛆爬出户外,恶臭难闻。齐国霸业随之衰落。

编辑本段活动轨迹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等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提高。会盟前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

灭遂国后,齐桓公率兵杀向鲁国。鲁庄公请求免战,与齐结盟,齐桓公答应与鲁在柯地会盟。双方登坛尚未入座时,鲁庄公手下重臣曹沫从怀里拔出剑来,威*齐桓公说:“鲁国力量小,齐国就经常欺负我们,与其屈辱地灭亡,不如拼死一搏!”管仲想救驾,却被左右拦住。齐桓公不得不答应了鲁庄公提出的齐、鲁以汶水为界的条件。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的失败教训了齐桓公,认识到轻举妄动的错误,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功败垂成。

齐桓公六年(前680年),曾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齐桓公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周天子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天子威望,遂答应齐桓公要求,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御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齐桓公觉得“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各国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诸侯国君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齐桓公八年(前678年),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十二年(前674年),齐桓公出兵伐戎狄,没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却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赢得了齐桓公“保卫华夏、攘除夷狄”的好名声。齐桓公十五年(前671年),与鲁庄公在扈会盟。齐桓公十八年(前668年),齐国帮助鲁庄公伐徐。齐桓公十九年(前667年),在幽地会盟各国诸侯,齐桓公一直是以盟主的身份主持会盟。这就是历史上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壮举。而维护周朝王室的“一匡天下”行为,则是齐桓公最举世瞩目、永垂史册的功绩。

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山戎人大规模进攻北方燕国,燕庄公向与燕国接壤的齐国求援。齐桓公想到自己是诸侯盟主,有救援燕国的义务;且燕国若亡于山戎,唇亡而齿寒,齐国北部边境亦不得安宁,答应出兵救援。齐桓公在管仲陪同下,亲率大军讨伐山戎、拯救燕国。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撤围而去。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这样,齐桓公凭借人强马壮、军力强大,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征战,把山戎人打败,灭令支、孤竹两国,将新征辟的五百里土地全部交给燕庄公管理。齐桓公对燕庄公说:“你应该执行燕国开国之君召公时的国政,像周成王和周康王时那样,按时向周天子纳贡。”燕庄公感激涕零,诺诺称是。在平定山戎之乱中,管仲展现了多方面的才能,使得劳师远征的齐国军队得以不占地利与人和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打败北方山戎以后,邢国遭到另一狄人部落的侵犯。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天,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兵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后,三国决定把邢国迁得离狄族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年)春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邢、卫两国遭狄人洗劫后,均在齐桓公帮助下得以复国。

齐桓公营救燕、邢、卫三国的行为,令中原众诸侯震服,齐桓公的威望如日中天。在管仲的谋划下,齐桓公把“尊王攘夷”作为政治纲领,齐国的霸主地位更加牢固。卫文公于是歌咏《木瓜》之诗,感谢齐桓公救卫复国、再立宗庙之举:“投我以木瓜兮,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兮,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歌而三唱,要报答齐桓公对于卫国的恩德。

楚国崛起于江淮流域后,当年被周武王封为子爵的楚国国君,放弃“楚子”称号,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那时候,齐桓公的盟主地位只有南方的楚国不服。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秋,楚国进攻郑国,齐桓公约集各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迫使楚国认错,答应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于是齐桓公和中原八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要求楚国向周天子称臣、每年都要向周天子贡献苞茅,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唐胡曾《召陵》诗云:“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征缩酒茅。”胡曾还有一诗赞扬管仲筹划之功:“奄王南海目无周,仲父当年善运筹。不用寸兵成款约,千秋伯业诵齐侯。”齐侯,即齐桓公。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爵位为侯爵;但这些侯爵们在自己封国之内,自称公爵,号国公,如鲁庄公、齐桓公。

在管仲的策划下,齐桓公“会诸侯,讨不忠,伐叛逆”的诸多伟业都遵循一个标准,即一定要有利于齐国称霸诸侯的战略目标。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周王室发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郑为太子,因惠后喜欢小儿子带,周惠王便欲废郑立带。周惠王死后,齐桓公约集鲁、宋、卫、许、曹、陈等国在洮会盟,正式将王太子郑扶上周天子宝座,是为周襄王。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孟子·告子下》记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的“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这“五禁”条款分明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经验总结。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上齐桓公俨然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

齐桓公济危扶困、“合诸侯、匡天下”的义举,为齐国带来了领土逐渐扩大的实际利益,客观上保卫了中原华夏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使齐桓公的业绩彪炳史册!笔者《齐桓公》诗云:“东周天子纲纪摧,桓公振臂救倾颓。九合诸侯匡天下,春秋首霸美名垂!”

齐桓公上述功绩与名望的背后,管仲治国安邦的雄才伟略则是齐国强盛的关键!曹*《短歌行》有言:“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曹*诗中说,齐桓公之所以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因为有管仲辅佐,使得民众至今仍能感受到管仲的恩惠,令孔子都衷心叹服。周天子赐给齐桓公周王朝祖庙中祭祀的胙肉,诏命齐桓公朝见天子可以不下拜;而齐桓公也懂得分寸,回复说天子近在咫尺,小白(齐桓公名小白)不敢不拜。曹*在歌咏齐桓公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向汉献帝表白自己的心迹:曹*作为东汉末年的丞相、魏王,接受皇室赐给的九锡之礼,可以带剑上殿而不拜皇帝;同时,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就是从齐桓公那里学来的,自己的心愿是学习齐桓公来约束天下诸侯、尊重天子权威。笔者《咏管仲》诗云:“射钩本为公子纠,谁知小白早绸缪。鲍叔乃是真知己,管仲韬略无人俦。桓公胸怀王者风,谦称仲父授国政;一匡九合春秋霸,至今犹说管子功。”

自太公吕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其间,齐纪交恶,哀公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庄僖继立,方现转机。庄公在位64年,僖公当政载,父子连续治齐近百年之久。政局相对稳定,元气渐复,国力日增。征伐异国,主盟诸侯,史称庄僖小霸。然而昙花一现,好景不长。襄公嗣位,前功尽弃。襄公有庄僖称霸的野心,却无庄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他借助庄僖余威,大动干戈。征纪、伐郑、灭部、平郚。连绵战争既造难于邻国,亦消耗了自己。齐国呈现一幅忧凄的景象:成年男子当兵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残迈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孤苦的妇女。昔日盛产谷米的田地里,如今长满了茂密的狗尾巴草。襄公荒*无耻,长期与其妹文姜(鲁桓公夫人)私通,并谋杀鲁桓公,导致齐鲁两国关系恶化。襄公政令无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们无所适从。

由上可知,襄公时期,朝纲失常,政局混乱,不得不靠滥杀稳定秩序了:襄公“杀诛数不当,*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次弟小白奔莒”(《史记·齐太公世家》)。结果闹得众叛亲离,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值此良机,积有宿怨的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作乱,杀襄公而自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86年。次年春,无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连锁性政变导致齐国出现了无君的局面。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在好友管仲的提示下,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通过眼线得知此情况的公子纠和小白,俱连夜回赶。鲁国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当时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桓公发兵迎击鲁国,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鲁军败走。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早在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欲拜管仲为相时,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人民拥护。

一、政治方面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国中设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每五家为一轨,轨设轨长。每十轨为一里,里设里司。每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每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再为臣设三卿,工设三族,商设三乡,泽设三虞,山设三衡,加强管理。对于野,以三十家为一邑,邑设邑司。十邑为一卒,卒设卒帅。十卒为一乡,乡设乡帅。三乡为一县,县设县帅。十县为一属,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属大夫分别治理。并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属大夫管形狱,县帅管划分田界,乡帅管一般政事,要求他们兢兢业业,不许荒废政事,不然处以刑罚。每年正月,五属大夫要向桓公汇报述职,桓公根据政绩来进行奖惩。

二、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规定士乡的居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每轨为一伍,伍由轨长率领。每里五十人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领。每连二百人管仲为卒,卒由连长率领。每乡两千人为一旅,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十五乡共三军,桓公、国子、高子各率一军。农闲时训练,有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另外,为解决武器不足的问题,规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赎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赎罪,犯轻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属赎罪,铜用来铸兵器,铁用来铸农具。诉讼成功则要交一束箭。从此,齐国的兵器也渐渐充足起来。

三、经济方面通过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从而提高齐国的总体人口数量。对商业特别是盐商加以重税,以补足税收的差异。并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并在齐国各处设立“女闾”,将战犯或罪犯的寡妇充于其间,并抽以税收。这样的做法导致了许多秦人、晋人慕名而来到齐国,大大地充实了齐国的国库。

齐桓公改革之后,齐国国力大为增强,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他先是与邻国修好,归还给鲁国以前侵占的棠、潜两邑,让鲁国作为南边的屏障;归还卫国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让卫国成为西边的屏障;归还燕国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两邑,让燕国成为北部的屏障。桓公五年春(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另外,齐桓公还灭了郯、遂等小国。桓公十四年(前67年),陈历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齐国,桓公想任命他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

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出船,大发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别人。桓公发怒,兴兵讨伐。桓公三十年春(前656年),齐桓公带领鲁、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诸侯伐蔡,蔡国臣民反叛。又讨伐楚国,楚成王起兵迎战,问:“为什么来到我国?”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对我国先君太公说:‘你要讨伐诸侯,辅助周室。’给我们先君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的土地。楚国没有进贡包茅,使周王祭祀时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周昭王南征没有回来。是因为这些来责问。”楚王说:“没有进贡,实有此事,这是寡人的过错。昭王南征没有回来,你问汉水去吧。”齐军打到陉。夏,楚王派屈完带兵抵御,齐军退回召陵。屈完对桓公说:“你讲道理就算了。如果不,那么楚用方城山作为城墙,长江汉水作为护城河,和你决战。你还能打赢吗?”于是和屈完讲和退兵。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派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诸侯朝服之车),不要桓公下拜受赐。桓公想不拜,管仲说:“不可。”,于是桓公还是下拜收赐。秋,又和诸侯会于葵丘,周派宰孔参加。桓公越来越骄傲,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对晋侯说:“齐桓公太骄傲了。”这年,晋献公死,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立公子夷吾为晋君,桓公也出兵平乱。这时周朝式微,只有齐、晋、楚、秦强大。晋国内乱,秦国偏远,楚王以蛮夷自居,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桓公说:“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见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诸侯不要违背寡人。我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和诸侯会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说以前三王伟大,现在我和他们有什么两样吗?我想在泰山封禅。”管仲劝说,桓公不听。管仲又说,要得到远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禅,桓公才不考虑这事。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齐桓公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敛。

齐桓公小白陵寝非常豪华、随葬品极多。他的陵寝被人掘开之后,发现里面有殉葬者的骸骨,横七竖八地躺在地宫里。小白死于宫廷政变,被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奸贼禁闭在寝殿里活活饿死,死后数十天,直到腐尸上的蛆爬出室外,才被人发现。死得如此悲惨,仍要杀人殉葬,可见当时以活人殉葬,是必不可少的丧葬礼制之一。

桓公虽然登上君主高位,但前景并不容人乐观。襄公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国语·齐语》中这样写道:“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维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裂,戎士待陈妾之馀。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真可谓齐桓公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了使齐国走出荆山棘海,桓公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任管仲为相。任用管仲,在当时既非一件小事,亦非一件易事,因为横亘在桓公面前的有三大障碍。其一,管仲虽为姬姓,然而家道中落,早已丧失了贵族身份。他本人不过是一普通“四民”中的商贾。在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时代,管仲低贱的出身框定了他的仕途。这是制度障碍。其二,桓公姜姓,管仲姬姓。从大处看,姬姜固属姻亲关系,然具体到桓管个体而言却无任何亲戚瓜葛。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任用异姓的管仲诚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传统心理障碍。其三,管仲作为纠的辅佐,是为桓公的政敌;又曾一箭射中桓公的带钩,差点要了他的命,是为桓公的仇敌。对身兼政敌加仇敌的管仲,非碎尸万段不足以解其恨,怎谈得上任为宰相呢?这是桓公恩仇障碍。

然而管仲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其一,管仲有才,而且是匡世大才。当时鲁国的大谋士施伯这样评价管仲说:“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其二,齐桓公欲作中兴之主,称霸诸侯,非用管仲其才不可。对此,施伯看得很清楚:“管仲天下之大圣也,……”返齐、天下皆乡之”(《大匡》)。鲍叔牙说得更明白:“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齐世家》)。其三,鲍叔牙的力荐。鲍叔牙既是桓公的心腹重臣,又是管仲的知己好友,有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人从中斡旋,事情往往会发生戏剧性变化。其四,桓公其人,性急,且有远虑。这种性格对改变管仲的命运也是有利因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变了桓公诛杀管仲的初衷,坚定了他委之以重任的决心。于是囚管仲于鲁,释管仲于堂阜,斋祓三浴,桓公亲迎之郊,厚礼相待,任为宰相。旋即又赋三权,即贵为大夫,富有三归,亲如仲父。齐桓公在任用管仲一事上所表现出来的豁达大度与知人善任。

随着齐国的日益富强,齐桓公想当诸侯的霸主的野心也越来越强烈。一想到做了霸主就能向各路诸侯发号施令,他们就得按时给自己进贡,听从自己的指挥,齐桓公就感到兴奋莫名。

有一天,他急不可耐地对管仲说:“咱们兵精粮足,是不是可以会合诸侯,共同订立个盟约了?”管仲说:“咱们凭什么去会合诸侯呢?大家同是周王朝的诸侯,谁能服谁呢?周天子虽然势弱,但毕竟还是天子,谁敢比他大?”管仲接着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管仲解释道:“‘尊王攘夷’就是尊崇周天子为领袖,联合中原各路诸侯,共同抵御蛮、戎等部族对中原的侵袭。以后谁有难处,大伙儿就帮谁;谁不讲理,大家一起讨伐他。”齐桓公说:“这个计策好,但从何处着手呢?”管仲回答道:“就从新天子才即位这事着手,主公可以派个使臣向天子朝贺,顺便向他提个建议,说宋国目前正在发生内乱,宋桓公刚即位,地位不稳,宋国国内动荡不安,请天子下道命令,明确宋桓公的国君地位。主公手里有了天子的命令,就可以召集诸侯,订立盟约了,这样做谁还能反对?”齐桓公听了点头赞成,决定马上照此办理。

这时的周王室已是空架子,各路诸侯根本不理会朝觐天子的事情。周釐王刚刚即位,居然有齐国这样的大国派使臣来朝贺,当然兴奋不已,于是就把召集诸侯、确认宋国君位的美差,委派给了齐桓公。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了周天子的命令,向各诸侯发出通知,约定三月初一,在齐国北杏会盟,共同来确定宋国君位。由于当时齐桓公威望不高,到了会盟日期,只有宋、陈、邾、蔡四国诸侯到会,而鲁、卫、郑、曹等国都在窥测风向。齐桓公感到有些难堪,想改变会期,管仲劝道:“第一次会盟绝不可失信。常言道:三人成众。现在已然来了四国,可以按时会盟。”五国诸侯会见完毕后,共推齐桓公为盟主(因他手里有周天子的命令),并在会上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一、尊重天子扶助王室;二、共同抵御蛮、戎等部落侵入中原;三、扶弱济困,帮助有困难和弱小的诸侯。

会盟后,齐桓公首先率军灭掉了没来会盟的遂国,然后先后击败了鲁、郑两国,迫使他们求和。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又约各国在鄄地会盟,这一次各诸侯国基本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做了霸主后,中原各路诸侯都归服他,按时向齐国交纳贡品。10多年后,齐桓公又率兵马,帮助燕国和卫国驱逐了入侵的山戎和北狄,并帮卫国修复了破败的城墙。凭借这些义举,他得到了中原各路诸侯的赞许和拥戴,威望进一步提高。只有南方的楚国不服齐国,并还想与齐国比高低。

身居蛮荒之地的楚国,与中原诸侯向无来往。楚国人在南方垦殖土地,发展生产,吞并弱小部落,逐步强盛起来,后来他们的首领竟公然藐视周王室,自称“楚王”。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同宋、鲁、卫、郑、陈、曹、许等7国军队,联合讨伐楚国。楚成王闻讯,立即调集了大批人马准备抵抗,并派使者去责问齐桓公:“楚在南,齐在北,两国素无来往,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要来侵犯我们呢?”管仲反驳道:姜小白“虽然我们两国相距遥远,但我们都是大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当初武王分封时,曾授权齐太公,如若诸侯有不服从天子者,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为何多年没向天子进贡?”使者说:“这几年我们没有向天子进贡,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恢复进贡。”使者走后,齐桓公不太相信楚国会这么轻易服输,便和众诸侯们连夜拔营,进军到召陵。楚成王不解其意,又派使者屈完前去探问。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齐桓公请屈完一起乘车检阅中原的联军,果然是威武雄壮,兵精粮足。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看我们有这样兵强马壮的军队,焉能不打胜仗?”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君侯扶助天子,济困扶弱,我们大家当然都佩服您。但如果您穷兵黩武,以势压人,我们楚国虽不很强盛,但我们用方城作城墙,用汉水作壕沟,你们兵马再多,也未必能攻进去。”齐桓公听屈完的回答挺强硬,估量打败楚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既然楚国已认错,答应恢复进贡,也就算在面子上服了软,该收场就收场,于是中原的各国诸侯和楚国订立了盟约,各国班师回国。

不久周王室发生了内乱,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平定了内乱,继承了王位,即周襄王。襄王为报答齐桓公的勋劳,特派使臣将太庙的祭肉作为厚礼送给齐桓公。齐桓公又趁机在宋国葵丘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臣,并又一次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各国要和平相处;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要损人利己;邻国有荒灾来买粮食不得禁止,不得搞壁垒政策等等。这是齐桓公第9次,也是最后一次会合诸侯,所以历史上把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也称作“九合诸侯”

桓公二十三年(前66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停。燕庄公送齐桓公到齐境。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桓公妹妹哀姜是鲁闵公的母亲,她和鲁公子庆父*乱。庆父弑闵公,哀姜想立庆父,而鲁人立僖公。桓公召 回哀姜,将其杀死。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卫文公被狄人骚扰,向齐求救。齐打败狄人,并为卫国筑楚丘城,把卫国臣民迁到那里。齐桓公塑像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出船,大发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别人。桓公发怒,兴兵讨伐。桓公三十年春(前656年),齐桓公带领鲁、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诸侯伐蔡,蔡国臣民反叛。又讨伐楚国,楚成王起兵迎战,问:“为什么来到我国?”。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对我国先君太公说:‘你要讨伐诸侯,辅助周室。’给我们先君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的土地。楚国没有进贡包茅,使周王祭祀时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周昭王南征没有回来。是因为这些来责问。”楚王说:“没有进贡,实有此事,这是寡人的过错。昭王南征没有回来,你问汉水去吧。”齐军打到陉。夏,楚王派屈完带兵抵御,齐军退回召陵。屈完对桓公说:“你讲道理就算了。如果不,那么楚用方城山作为城墙,长江汉水作为护城河,跟你们拼了.”于是齐国和屈完盟誓退兵。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派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诸侯朝服之车),不要桓公下拜受赐。桓公想不拜,管仲说:“不可。”,于是桓公还是下拜收赐。秋,又和诸侯会于葵丘,周派宰孔参加。桓公越来越骄傲,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对晋侯说:“齐桓公太骄傲了。”这年,晋献公死,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立公子夷吾为晋君,桓公也出兵平乱。这时周朝式微,只有齐、晋、楚、秦强大。晋国内乱,秦国偏远,楚王以蛮夷自居,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桓公说:“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见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诸侯不要违背寡人。我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和诸侯会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说以前三王伟大,现在我和他们有什么两样吗?我想在泰山封禅。”管仲劝说,桓公不听。管仲又说,要得到远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禅,桓公才不考虑这事。

齐桓公执政初期,郑厉公曾一度"勤王",但很快就病死。周王室微弱,华夏文化有被丧失的危险。

当时北方的戎人势力大涨,虽经郑庄公两次打击,但威胁仍未解除。

不久北戎大规模南下,灭邢国、卫国,横行于黄河以北。南方的楚国也兴起,灭申、息、邓,降服蔡国,侵凌郑国,锋芒直指中原。当时中原的政治局势紧急,"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①。正是在此种情况下,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崛起,担负起保卫华夏传统文化的重任。

齐桓公"攘夷"的功绩,主要是对付北方的山戎。山戎族是分布在今河北境内的一支后进民族,又称为北戎。它处于原始游牧阶段,也兼营初级的农业。在春秋时期不断向南侵扰,带有很大的破坏性。鲁庄公三十年,山戎侵犯燕国,燕国向齐求救。齐桓公率领齐国大军,深入到今河北昌黎一带,大败山戎。在归途中,齐军迷路,管仲让把老马放在队伍前面,大队人马跟随,才走出误区。"老马识途"就此成为我国的一句成语。

救燕回国的第三年,"狄人伐邢"。次年,"齐人救邢"。邢国在今河北邢台县境,齐桓公联合宋、曹等国相救,把狄人赶走。但邢国的国都被狄人破坏,在鲁僖公元年把邢国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由于齐桓公的关怀,邢国人乐于新迁地,就像回家一样,所以有"邢迁如归"的说法。

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入卫"。喜欢养鹤的卫懿公,不关心政事,不爱护官民,临战时百姓让他派宠物鹤去同狄人打仗。卫懿公只得亲自披挂出阵,结果战死。狄人攻破卫国都朝歌城,大肆杀掠。

齐桓公把卫国逃出的700余人和共、滕两邑人集中在曹邑(今河南滑县西南),共有5000余人。给他们搭上临时草棚,立昭伯子申为戴公,并派公子无亏率领00辆兵车,甲士000人帮助卫国防御狄人。鲁僖公二年,齐桓公带领诸侯替卫国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建立国都。由于齐桓公的妥善安排,卫国人忘掉了灭国的痛苦。这就叫做"卫国忘亡"①。齐桓公救邢存卫,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齐桓公的另一被称道的功绩是阻止楚国的北上。楚国的社会发展并不低,华夏文化在楚的浸润也是很深的。但由于楚国地处中原之外,对周王室不恭顺,到春秋时竟自称王,故被中原诸侯视为"南蛮",作为共同打击的对象。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率领宋、鲁、郑、卫、陈、许、曹等八国联军进攻蔡国,接着攻击楚国,大军驻于陉地。齐国责备楚国对周王室不贡"苞茅",使周王不能顺利举行祭祀。楚国承认了不向周王纳贡的错误,双方在召陵(今河南偃城县东)结盟退兵。暂时阻住了楚国北上的势头。

葵丘之会是齐桓公霸政业绩的高峰。鲁僖公九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七国国君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结盟。齐桓公由于支持周惠王的太子,当惠王死后,太子继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特别感谢齐桓公,于是就派王臣宰周公出席会议,并宣布说"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还特加优惠,在接受胙(祭肉)时免于下拜。这是周王承认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表示。葵丘之会的盟约《左传》中只有"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②这样几句。而《孟子·告子下》对这次盟会的盟词有较详的记载,其文云: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太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兹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无告"。

最后是上引《左传》那几句总括的话。春秋时期盟会很多,保留至今比较详细的材料,仅这五条而已,所以十分珍贵。盟辞一方面要求儿子要孝顺父母,父母要慈爱,不得随意以宠妾为妻,更换太子。一方面要选贤任能,改变世官制,不得随意诛杀大臣。还要求社会互相救助,经济上互通有无。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政治制度新旧交替的过渡性①。

在齐桓公当政的4年中,逐渐把黄河流域的诸侯联合起来,援助小国抵御戎狄侵扰,保卫华夏先进文明起了一定作用。由于各国间结盟修好,相互间战争减少,人民生活得到安定。注意社会救济,互通有无,同救灾患,加强了各国间的交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