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都市小说 > 黑色宿命 > 299章 天府全文阅读

编辑本段天府之国-东方伊甸园《淮南子·地形训》说:"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这和《山海经》的记述是一致的。那么位于天地之中的都广之野在哪里呢?就在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其依据有七:其一,有古文献记载。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述:都广之野是在"西南黑水之间",这里有膏腴的地理环境,温润的气候,丰饶的五谷,茂盛的草木和众多的鸟兽,这与古代的成都平原极为相似。《山海经》是一部记载距今9000年至000年间中华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的以古代地理为整体结构的综合性通史著作。在这部"宇宙之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禹迹图"、"夸迹图"、"昊迹图",而是中华民族整个群体英勇无畏、艰苦卓绝、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创业图"(注9)。记载着我们的祖先以其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古老的中华天府文明与中华文明,创造了太平洋文化圈,开辟了美洲大陆。美国学者正是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考证出了"玛雅文明"的由来。不少美国学者根据《山海经》上的记载,对美洲作实地勘察,发现《山海经》上的记载都与北美洲西部和中美洲的诸山相应。学者们认为,《山海经》记载了中国人在5000年前便对整个地球作过测量及绘制地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存其事。美国出版的《几近褪色的记录》一书的作者对《山海经》一书推崇备至,他说:"对于5000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明代学者杨慎《山海经补注》说:"黑水都广,今之成都也。"明代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都广在今成都与双流之间。蒙文通教授在其论文《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年代及其产生的地域》中,对《山海经》作了严谨而令人信服的考证后断言:《山海经》是巴蜀地区所流传的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山海经》中所讲的"天下之中",指的就是四川盆地,这里在远古时候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在《巴蜀古史论述》中指出:"都广即是广都,今天四川双流县,在四川西部。"《太平御览》引《蜀王本记》说:"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说明广都不仅是古蜀蚕丛、杜宇的瞿上城所在之地,也是开明王朝前期建都的地方。而称为:"建木"的通天神树,就出自于古蜀王国的都广之野。另外,在《史记·周本记》中,把"都广之野"就直接引作"广都之野"。郭璞在注《海内西经》中后稷之葬时,也说是"广都之野"。

由此可知,"都广"其实便是"广都","都广为广都的倒文,是古代成都平原的代称"(注10)。而"广都"的地名,也很早便出现在四川盆地了。《华阳国志·蜀志》中便载到:"广都县在郡西三十里"。即今成都市双流县境。

其二,地理环境相符。从自然地理环境来考察,四川盆地也与《圣经》中对伊甸园的描述十分相近。

四川盆地四周都为高峻的山脉所环绕,北有秦岭,东有大巴山,西有岷山,南有横断山脉。盆地中央的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江河贯穿。《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而分为九江。"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导岷江之水纵横灌溉四川盆地。这与《创世纪》中说:"有一条河由伊甸流出灌溉乐园,由那里分为四支"也是一致的。大江大河者有岷江、沱江、涪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山海经》中称岷江上游为黑水,至今还有黑水县;称金沙江以及雅砻江为赤水,也叫做奔水;称大渡河、青衣江分别为沫水和若水。"伊甸园中的幼发拉底河,在古代亚述语便作pura,即濮拉,或puranunu,意为水或大水,这和岷江古代称大江是一致的。幼发拉底之名应当是苏美尔人所带去的,幼发拉底,正是濮水的读音。底格里斯河,苏美尔语作Tig-ru-shu,音为"砥水",也就是赤水,即今天的长江上游金沙江"(注11)。

就气候而言,四川盆地在数万年前,便呈现出一片伊甸园风光。这里有亚热带气候、周年四季雨量充沛,温润潮湿,特别适合多类果树及其他植物生长。伊甸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存在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那里有着大量的原始森林,又有湖泊、河流等丰富的水源加之气候温暖适度,因此它不仅是人类的乐园,也是动物在冰川时代的避难所。而四川盆地的最后形成,正是在冰川期间。成都平原形成时,在周围的高原上,仍处于冰川期的尾声。而盆地内却是气候温润,万物繁衍,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迁往这片生命的乐园。当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在这里生活时,完全用不着穿衣蔽寒,这里就犹如冰川期间的一只巨大的保温盆,气候温和而湿润。"四川盆地是一块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极为适合人类起源、生存、劳动、居息、繁衍和远古文化蓬勃发展的伟大土地","实实在在是巴蜀古文化萌发、生长的良好温床"(注1)。再者,伊甸二字,在英文中也有"天国"的意思,伊甸园其实就是天国园的另一读音,而四川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称谓。诸葛亮《隆中对》:"益外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华阳国志·蜀志》中也称"地称天府,原曰华阳"。这可能是从远古沿袭下来的一种称谓。

其三,巴蜀地区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在距今约01万--04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就有原始人类在巴蜀山水间活动了。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斐文中,在0世纪50年代曾预言:北京猿人的祖先在山峡。美国亚特兰大市艾默里大学的华雷士科研小组和加洲大学的一批生物化学家们在追踪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得出一致结论:"攀西裂谷带是人类发源地",即使不是唯一的发源地,也是主要的发源地。(注1)四川盆地正处于这个裂谷带中。随着0世纪50年代初期"资阳人"化石的发现,1985-1988年巫山大溪人类文化遗迹的巫山猿人遗址的发现,和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富林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绵阳边堆山文化遗址"、"西昌礼州遗址"、"广元营盘细梁石器遗址"、以及大渡河流域、青衣江流域、岷江上游等新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便可以勾画出从远古"巫山猿人"、"资阳人"到新石器时代巴蜀地区人类发展、演化的过程(注14)。

其四,远古的文化传说。在《圣经》中,记载了上帝"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而让诺亚一家乘方舟避洪水的故事。在四川远古的传说中也有"方舟"的记载。传说远古洪水滔天之时,天府百姓纷纷上船避水,洪水退后,许多大船便停泊在当时最高处的昆仑山上了。现在的峨眉山尚有"藏舟于壑"的古迹。不过,这滔天洪水是由天府姑娘--女娲率众治息的。《淮南子。览冥篇》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诺亚一家乘的船叫方舟,而在中国人的古代观念中,认为天圆地方,方州就是大地的意思,大地四方。在女娲时代,四川就叫方州。故《淮南子》中说:女娲"抱圆天,背方州。"《山海经》中也还有《方山》的记载。故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诺亚一家是乘的一艘方形大船离开家乡--大地"方州"的。而在远古的记忆中,他们把原来的居住地"方州"在代代口传中当作这艘大船的名字,并深刻地铭记了最难忘怀的特征"方。"同时,《方舟》的结构也颇似古代天府的干栏式三层居屋。在西王母画像砖上也明显地分成了三层,也是一个傍证(注15)。

天府的"诺亚"一家不仅乘船离开了"方州",把中华天府文明带到了两河流域,带到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而且天府的"诺亚"--羲和、少昊,还把中华天府文明带到了遥远的美洲,那里建立了"少昊之国"。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91年"印地安文化专号"上,刊登了两幅非同寻常的、极为珍贵的印地安人保存的文物--《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神风后归虚值夜扶桑图》。这是研究人员布鲁诺.约瑟在印地安人手中收集到的文物,据他考证,这两幅图大约作于1491年前后,它表明:天府之国的诺亚们"远在5000-6000年前就把中华天府文明带到了美洲,并定居下来"。

其五,考古新发现,是又一有力佐证。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其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数量的庞大、种类的繁多、文化内涵的无比丰富,以及其展示的鲜明而自成体系的地域特色,都是罕见的。它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景,以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内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青铜通天神树,正是《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的立于"天下之中"、"都广之野"的那棵盘根错节极其茂盛的"建木"的艺术再现,同时也奇妙展现了"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的情景。还有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文化与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两河文化、腓尼基及安纳托利亚等西亚上古文化中所表现的大批雕刻、雕塑作品在其文化内涵及美术特征上确有共同之处。这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探寻出三星堆青铜文化与西亚上古文明在东方文化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否还告诉我们:是"诺亚们"乘一条大船离开"方州",把中华天府文明带到了西亚,这也不是不可能的。贾兰坡先生曾指出,大致在两万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经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形成最早的殷(印)第安人。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认为,中国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那么,三星堆文明与西亚上古文明是否也是中华天府文明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表现呢。

在此之后,成都平原上又有了宝墩、芒城等六座早期古城遗址以及金沙遗址的发现。特别是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三星堆之后最为伟大的考古发现,无论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大小、遗存种类、遗物数量,还是已经出土的文物等级来看,该遗址都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如果说,三星堆遗址是夏代晚期至商代前期的成都平原乃至于四川盆地的中心都邑,那么,金沙遗址则证明成都"至迟在商代晚期就已经成为成都平原的一个大都会。"联系到以前成都北郊羊子山土台建筑遗址,成都十二桥商周遗址,四川彭县竹瓦街商周青铜器窖藏等考古发现,从而使学术界对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这些考古发现,使我们真实地看到了成都平原的确存在着一个以古蜀族为主体的古文化、古城和古国。这就是"在4000多年前,蜀人便在成都平原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文明,这里是000年前傲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文明中心,一个存续了1500年以上,消失000多年,以前我们几乎毫无所知的伟大文明。"(注16)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印证了都广之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甚至是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假说。《山海经》上的"都广之野"即四川盆地,过去只有文字上的考证,而"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发现,表明了这里确实存在过一个强大的文明,是"文明中心",从而印证了"都广之野"作"天下之中"的记载并非谬妄,而确实是"质明可信"的。

其六、灿烂的中华天府文明。

距今1-万年前,四川已初步形成了若干区域性文化中心,相应地产生了无论其活动范围、经济活动还是文化传统都不尽相同的原始氏族公社,由此也就初步奠定了新石器时代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巴蜀人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巴蜀图语。李学勤认为"我国先秦的文字,除汉字外可确定的只有巴蜀文字"。(注17)传说中的伏羲时代的河图与洛书,其实就是图语。"字以象形"便为图,而"洛书"就出于四川境内的"洛水"流域,也就是"雒水",即今天的沱江一带。《华阳国志·巴志》载:"涪陵郡……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叉,也号灵叉"。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应该是由夏后禹和他的巴蜀妹子涂山氏带至中原的巴蜀图语演变的。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便是有赖于这种古老的图语保存下来的。

"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注18)。公元前500多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天府人即是先驱。屈原在《天问》中问道:"焉有石林?"在都广之野的成都平原上,上古之时曾经矗立着密密如林的巨石,这是成都平原独特的大石文化。四川境内的巨石分为墓石、独石、列石三类。原新繁(即今新都区)县志记载:"新繁皆肤土,而此地巨石嶙峋,父老传自它处飞来。"成都平原为冲积平原,千里沃野,巨大的石柱从何而来呢?晋宋之前,原野上的石林尚四处可见。唐代杜光庭《石笋记》说:"成都子城西通街有石百二株,挺然耸峭,高丈余,围**尺"。而新繁石林,一直到198年冯汉骥至此地考察,犹见巨石成列。成都平原原存的许多巨石林,陆续在宋元之后,被人毁作建筑材料了。现在成都犹存遗迹五担山的石担、天涯石、支矶石、五块石等,均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列石又称石行,亦称石阵,新都、双流等地皆有,传说是排石成阵用于军事目的。其实根据专家的考证,这类"八阵图"石阵,是上古巴蜀文化的天文观测地址。古代蜀人在夔(现在的奉节县)、新繁(现在的新都区)、棋盘市(原双流县境内)、西县(今陕西沔县),基本呈东西南北"布阵",而又以新繁石阵最为庞大,可见天府人何等重视天文观察。后世战争不断,后人便神化为能抗御敌军的石阵了。天府石阵与欧洲的"石人军团"、美洲的巨形石环、墨西哥特奥提华坎古城的太阳月亮金字塔、埃及的基沙金字塔一样,实系古老的天文观察站(注19)。天文学家霍克金斯、英国最著名的天文学家佛雷德·霍伊尔、牧师威廉·斯塔克都指出:巨石柱圈(阵)的主要功能是观察太阳月亮的。天文学家E·C·克鲁普也作出了相式的评价:"石柱是无字的断然记叙,它记载了我们祖先探索星空的尝试,它与当今人类登上月球和向火星发射宇宙飞船一样意义重大"。出生于天府的羲和、常羲都是中华远古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史书上记载的羲和浴日、常羲浴月,就是指她们观察太阳和月亮的科研活动。所谓"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就是指一种古老的天文历法的记录。周代的苌弘、汉代的落下闳(第一个制造浑天仪者和《太初历》制定者)等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天府之国人。在《山海经》这部000多年前流传于巴蜀、代表巴蜀古文化的中国典籍中,不仅记载了天府之国的先民俯察地理的成果,还反应了我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的关注有过于现代。不仅有专人"司日月之长短"、"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并且在全球建立了系统的天文观察和气候观察网络,其规模之浩大令人惊讶。远古的中国人相当重视全球各地区的气候,在各地设置了气象站,如记录光山的"计蒙神","恒游于障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夫夫山的"于儿神","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等。便已初步总结出气象变化的规律性,"计蒙神"和"于儿神"便是所预告的"飘风暴雨"的命名,这与我们今天对引起地球气象变化的飓风命名,以及对反常气候命名(如厄尔尼诺现象)是一样的。不过这比我们找到"厄尔尼诺现象"要早几千年。对于美洲石环,考古学家鉴定,正是由羲和带到美洲的中华天府古文明在东海之外所建的首批观察站。近几年来考古新发现,"埃及基沙金字塔很可能就是常羲浴月的科研所"。中国的十二辰与巴比伦的十二宫环带并没有什么区别,黄道带的创制起源于中国,巴比伦的黄道带正是由常羲带去的。《史记·五帝本记》中写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元嚣,是为青阳(少昊),名挚,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据史记载,青阳氏少昊在岷江河畔长大成人,后来"济世穷桑",到了美洲创始了"少昊之国"。昌意子颛顼十岁时到美洲"少昊之国""留学",回国后成了"颛顼大帝"。(注0)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也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谜。它是天府文明的见证。女娲治水的年代,大约在6000年前,其后又有出生天天府的大禹治水,再后是开明世鳖灵治水。《水经注》说:导江开洛,蜀开明世为之"。这条人工大运河称为洛水,就是今天的沱江,从成都平原以北,导岷江水穿过丘陵,横贯几百公里,至江阳(今泸州)又入长江。此外,据水利专家考证,都江堰这一宏大的水利工程,是在伏羲--女娲时代开始形成,后由大禹、开明氏继续整治完善、最后由李冰父子完成的。远古时代,洪患频繁,治水平患,反映了人类进步的水平。天府的女娲为补天(治水),积薪烧崖,使其猛然膨胀,再浇以冷水,使其猛然收缩,用销炼石崖的办法开凿水道,并意外地获得了"芦灰",即能聚沙成石的神奇凝固齐--石灰。这便是女娲补天的"五色石",上帝的"息壤"。大禹开凿巫江山峡,改壅塞为疏导,导九江入海,成就了史前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开明世"导江开洛",李冰父子完成世界上最优良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而使成都平原成为气候温润、土地膏腴的天府之国。

其七、当代学者考证。中华大道文库的作者王大有等学者和《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作者韶华等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证明了中华人种和中华文明东迁、东渡、东渐美洲,阐释美洲奥尔梅克(olmeca)、玛雅(maya)、托尔蒂克(Toltec)、阿斯特克(aztec)、米斯特克(mieca)、印加(lnca)文明为中华文明东迁、东渡、东渐,并在异域自我发展的结果。美洲"印第安"人与中华人种同祖同源,是中华人种裔支,中华大地是黄色人种的故乡,中华先人至少在五六千年前即已创造了以中华文明为特色的太平洋文化圈。胡太玉等学者指出,苏美尔人的"泥版书"与中国的"泥版文字"同出一源,"泥版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苏美尔人即是四川"赤国妻氏",苏美尔人便是从四川到达美索不达米亚的。吾珥人信奉的女神--月神辛,就是来自四川的"流黄辛氏之国"的常羲。而苏巴德女王也是来自远古的天府之国的四川妹子。学者们还指出:美洲的大石环、特奥提华坎古城中的太阳月亮金字塔和埃及基沙金字塔,正是中华天府古文明在东海之外所建立的首批天文观察站;攀西古裂谷既为人类的起源地带,而北纬0度又为人类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四川盆地两者兼得,这为我们寻找史前文明的"母国"提供了一种可能。天府之国可能就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母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