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生1976从知青开始 > 第一百三十二章 愚公移山全文阅读

第一百三十二章 愚公移山

听到西山村的队长何明亮提出的问题,刘岩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思绪即刻回到了前年夏天:

那是他第一次踏上松杨,第一次来到距离生产大队最远的云岭村。

云岭村位于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高山上,常年云雾缭绕。

从松杨生产大队出发,走三十多公里路到山脚下,还要走四十多公里陡峭的山路才能到达云岭村。

全村只有五户人家,处于深山老林之中,男女老少不到三十个人。

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内,岩石就占八成。石头缝里的旱地不到两成,大多都是斜坡地。

而且这些旱地只能种出洋芋、苞谷和红薯。

山高路远,想要从外面背一袋米面回来,实在太难了。所以,一直以来,米面在云岭村成了奢侈品。

而且野猪、黑熊、毒蛇常年出没,不仅和村民争夺食物,还经常伤人。

松杨生产大队下属的二十四个自然村比较分散,每次要给各个自然村发通知或信息,通常只能采取一个村接着一个村的烟火传递方式。

夜里用火把,白日用熏烟。

一把火或一把熏烟,代表有外村人要上山,两把火或熏烟,代表大队要开大会。

而最偏远的云岭村要接收外界的信息,全靠距离它最近的西山村山上的火把或熏烟传递信号。

如果云岭村在山上点起三把火或熏烟,就意味着村里出了大问题,向外界紧急求救。

这种情况,通常是遇到山上有人生命危险,希望山下的人在半道上接应。大多数情况是妇女难产或被野兽咬伤。

就在刘岩到云岭村调研的第二天下午,听说村民林元明的妻子上山捡榛子的时候,被毒蛇咬伤。他和云岭村的队长李天放立即来到了林元明的家中。

两人进了屋子,只见林元明含着泪,手里哆哆嗦嗦地拿着一把锯子。

妻子黄玉香躺在床上,痛苦的流着眼泪,一条红肿的腿露在外面。

刚满六岁的儿子一边使劲抱着爸爸的腿,一边哭喊着:“不要,不要,爸爸不要锯啊!”

而三岁的女儿流着眼泪张开双臂挡在妈妈的身前。

一旁站着一脸无可奈何表情的赤脚医生和两位村民。

这是刘岩这辈子头一回见到如此惨不忍睹的场景,他惊讶的上前制止林元明:“你怎么能这么残忍?为什么要锯你妻子的腿?”

林元明愤愤的把手中的锯子往地上一甩,一把鼻涕一把泪号啕大哭,说不出一句话。

......

这个时候,赤脚医生和两位村民告诉刘岩,黄玉香的左脚不小心被剧毒的眼镜王蛇咬伤了,如果不锯断半截受伤的腿,生命就有危险。

刘岩转过身子问李天放:“为什么不让人马上送下山?或点起烟火求救?”

李天放摇了摇头,一脸写满了悲痛:“来不及了,无论是从山上抬到上下,或者从山下走到山上,四十多公里陡峭的山路最快也得七八个小时。

即使山上和山下同时走,只要走一半的路,也得四到五个小时,根本来不及。

这是眼镜王蛇,如果不锯腿就没命了。”

接着,李天放又告诉梁海涛:“云岭村近百年来,遇到被毒蛇咬伤只能用这种办法。

不仅如此,妇女遇到难产时也是一样,如果送不出去,也只能是等死。

我回村十几年了,这种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也麻木了。”

……

“李天放大哥,云岭村的李天放大哥来了吗?”想到这儿,刘岩对着院子里的人群高声喊道。

“刘书记,我在这儿。”李天放从人群中站了起来。

“你过来。”刘岩对李天放招了招手。

接着,他指了指走到自己身边的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对大家说道:”这位是云岭村的带头人李天放。

相信在座的不少人都认识他,他是一位六十年代的回乡知青。

比小岗村还早十年,他就一直想带领云岭村的村民脱贫致富,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种植天麻、养蜜蜂。

结果辛辛苦苦种植的天麻被野猪拱完了,辛辛苦苦收成的蜂蜜让黑熊吃个精光。

如今,从云岭村通往下山的那条四十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宽度不到三十公分宽。

就是李天放大哥十几年来带领着二十多名男女老少像愚公移山似的,一点一点在悬崖峭壁上开出来的。

社员同志们,云岭村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天放大哥和云岭村的村民这种精神,任何艰难的路都不在话下。”

说到这儿,刘岩哽咽着实在无法往下说了。

他不由得想起前世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在燕京海淀一家餐厅吃涮羊肉,大伙儿对做人做事的方式,提出了不同观点。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起因是阿源说的一句话:对于做事儿,世人总结出来的技巧很多,但归根结底无非就是专一和坚持,曾经感动一代人的愚公移山就是最好的典范。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琢磨并不全面。精神固然可佳,但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值得磋商。

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家人每次要外出,都必须绕过这两座大山,极其不方便。

愚公召集一家老小开会,最后一致决定:挖山!

对此,有人说愚公“愚”,愚公对人说:我虽然老了,但是我还有儿子。

如果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死了,还有重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而山上的土挖一点就少一点,石头搬走一块就少一块,只要我坚持天天挖,月月挖,年年挖,总有一天能搬走这两座大山。

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将两座山挪走了。

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七十年代曾经在华国拍摄过同名的纪录片。

导演吴家骀以其为蓝本拍摄了三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

伟人有名篇《愚公移山》,徐悲鸿有名画《愚公移山》传世。

尤其是前世的歌星江涛唱的《愚公移山》那首歌,更是让人热血沸腾: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不错,愚公精神的主要精髓就是专一!坚持!

但从思维方式来说,并不今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家人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挖山,目的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想要走出去的时候,出入方便吗?

既然图的是方便,为什么不能用一劳永逸的方式,把家搬到山的那头去呢?

即使要在山的那头重建一个家园,难道不比挖两座大山快得多、容易的多吗?

有同样的时间,不仅能够解决道路的问题,而且还能作出很多比每天挖山不止更有意义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