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穿越小说 > 调戏大明 > 114,猜忌难平全文阅读

114,猜忌难平

他想了想,一句话也不说。

崇祯看他一句话也不说,便抬起头问道:“你刚才的时候不是说你有主意嘛,为什么现在一句话也不说了?”

“不错,老奴的确是有主意,但是这只是老奴一个人的看法,也不知道能不能真的帮得上皇上。”

“你有什么想法你告诉朕就是了,所谓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你既然是朕身边的人,你就有责任来为朕分担忧虑。”

听到崇祯这么说,王承恩再也不多虑,于是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他很郑重的说道:“皇上,如今您担心李青峰的无非是因为他财雄势大,怕他来篡夺皇位。其实老奴有一个办法既能够让皇上安心,又不必损了皇上的威名。”

“哦,什么办法?还有这么好的办法吗?”崇祯有些不解的望着王承恩。

王承恩点点头,说道:“臣的方法就是皇上不如给李青峰一个职位,给他一个比较高的职位,比如说什么王爷、侯爷之类的。”

“什么,你要朕为李青峰封侯封王?王承恩你到底是什么居心,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已经跟李青峰串通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拍着桌子愤怒的问王承恩。

王承恩“扑通”一声跪下来,连忙磕头说道:“皇上,您请少安毋躁,老奴并不是跟李青峰串通了,还请皇上听老奴把话说完吧。”

“好,朕就姑且听你把话说完。只不过要是你说的不对的话,那么你要小心自己的项上人头。”

“是、是、是。”王承恩连忙答应着,他便继续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他缓缓的说道:“皇上,老奴并不是希望皇上为李青峰封王封侯,而是从皇上的角度去想的。你想呀,现在李青峰他有钱有势,而皇上又耐他不得。既然如此,皇上到步入索性封他一个王侯,把他投闲置散,然后让他在京城之中由皇上您监视着他,到时候他便是想轻举妄动也是不能够的了。这样一来,天下的百姓知道李青峰捐了青楼,而在宁远打了胜仗之后皇上您没有亏待他,非但没有亏待他而且还封他为王侯。而另一方面呢,李青峰在皇上您的眼皮子底下他就是想有什么异动也异动不起来呀,皇上还可以多派一些锦衣卫天天去监视他。”

王承恩的这一番话听的崇祯心有所动。

崇祯心想:“还是我误会了王承恩了,王承恩的这个方法果然很好。”

于是,他伸出了大拇指,连声对王承恩称赞,说道:“好、好、好,王公公。没有想到你这个办法倒真的是不错,真的是可行啊。刚才是朕误会你了,你快起来吧。”

说着,他亲自上前去把王承恩扶了起来。

王承恩被吓出了浑身一身冷汗。

王承恩没有想到崇祯皇帝会摒弃成见,认为把李青峰给投闲置散封王不离土乃是一桩好事,既可以鼓励天下臣民、鼓励天下的忠臣良将们努力为朝廷效力。

另一方面又可以将李青峰的权利架空。

王承恩见崇祯这个人虽然平日里诸多猜忌,但是并不是一个很糊涂的人,所以他高声连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青峰的命运就这么被决定了。

话说李青峰在京城之中刚刚到了,事后京城之中的所有的大小官员们人人谁不知道李青峰在北京城里有个娱乐城呢,谁不知道李青峰有身价,谁不知道李青峰乃是可以有影响里的人物。

于是,大大的官员们都来为李青峰洗尘接风。他们整整为他摆了几大酒楼,但是李青峰却一家也没有出席。

因为他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现在这个时候皇上又在忌讳自己,倘若自己还是要频频的跟这些大臣们接触的话,那么只会加重皇帝的猜忌之心,到时候自己的性命可能就会不保了。

虽然说李青峰现在的势力也并不是太惧怕皇上,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在京城之中,这皇城之中处处都是守卫,到处都是皇上的人。

李青峰的势力最主要集中在南京城,要想跟皇帝斗那还不是找死吗。

李青峰始终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而且他现在心里并没有这种想法。

他从现代过来之后,他也知道崇祯是亡国之君,但是自从成为李青峰之后,他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但那还是很无意,他的无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方面如果说他要揭竿起兵的话,那就意味这他以后的日子永远没有安宁了。

如果说他不揭竿起兵的话,那么他就一辈子的富贵显世。

如果皇上不对付他,那么他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安乐家庭,还可以拥有全国最多的财富,这过得简直比皇帝的生活还要高兴啊。

皇帝起码还要管辖天下的大事,而他李青峰根本就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在家里享乐就好了。

所以这是李青峰目前的想法。

李青峰来到京城之后见崇祯皇帝迟迟没有动静,他自己心里也很焦虑。

因为他觉得崇祯皇帝不会这么容易放过自己的,虽然说自己是捐了一个青楼出来作为国库的经费,但是以皇帝的性格,李青峰越有钱他就会越猜忌,李青峰越能干他就会越小心,所以皇帝猜忌李青峰这也完全都是意料中的事情了。

李青峰正在跟吴用商量这件事儿,起来李青峰就忍不住叹息。

他说道:“哎,天哪,没有想到到头来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谁知道皇上会怎么处置我啊。我终于明白了这天下的皇帝为什么都招致臣民的害怕了,那有一句话就叫伴君如伴虎啊。”

吴用在一旁摇着鹅毛扇,轻轻的跟李青峰说道:“大人,还有一句话不知道您听过没有?所谓是狡兔死走狗烹,这天下的事情莫不是如此。皇上这次要是真的安抚大人的话那便也罢了,如果皇上对大人有什么异动的话,不如——”

他说到这里,就抬头去望着李青峰。

他的意思肯定就是说倘若皇上要对付李青峰的话,把李青峰逼到了绝路上,那以李青峰的办法也只有拼死抗争了。

而拼死抗争的办法很明显,那就是从皇上作对,揭竿起义。

李青峰听了吴用的话之后,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对于吴用的话他早就考虑过了,但是他心里并不是想这么做,所以他一时沉默无言。

吴用在一旁继续劝说道:“大人,当然学生也不是劝说您造反,可是现在这个局势时不我与,有时候除了自保真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李青峰听了吴用的话,他觉得吴用字字句句都说到自己心坎里去了。

过了半天,他终于点头说道:“哼,吴先生,如果皇上真的蛮不讲理的话,我们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他的眼神之中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杀伐果断。

吴用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

李青峰既然这么说,那么摆明了就是倘若皇上要对付他的话,他也就不客气了。

李青峰和吴用商量完了之后,两个人正准备分开,忽然听说天朝的圣旨下来了。

一听说圣旨下来了,李青峰连忙出去接旨,来传旨的人就是王承恩。

李青峰一看到来传旨的人是王承恩,他心里就顿时平静了不少。

因为要是来传旨的是别人的话,说不定是皇上想对他进行杀戮。

而来传旨的人是王承恩,事情就不会这样了。

皇上一向知道王承恩与他交好,所以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王承恩来对他传杀戮的圣旨的。

王承恩走到之后,见到李青峰先上前去同李青峰打了个招呼,说:“青峰大人,才几日不见,您还好吧?”

李青峰点头,说道:“好,好,多谢王公公挂记。”

其实他心里想:“好个头啊,天天被皇上惦记着,这日子能过的好吗?”

王承恩看李青峰满脸忧色,连忙说道:“大人,现在不必有什么忧虑了,我现在就是来给大人下定心丸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往李青峰这边走。

走到李青峰这边之后,他对李青峰说道:“李青峰下跪听旨。”

李青峰连忙往前屈了一步,跪下来说道:“臣李青峰听旨。”

于是,王承恩便把皇上的圣旨念了出来。

皇上果然没有大肆的为难李青峰,他在圣旨中说因为李青峰在宁远城中立了大功,他要对李青峰进行嘉奖,而嘉奖的方式就是让李青峰封侯。

而且崇祯特地赐了一个侯爵的名字给李青峰,那侯爵的名字就是安乐侯。

“安乐侯”,李青峰听到这三个字之后,脑子之中像是被重重的震撼了一下一样。

“安乐侯”这三个字的意思明显不过了,皇上明显是想让李青峰能够安分守己,不再去参与一些政事。

要是这样的话,他就安安乐乐的可以做一辈子的侯爷。

倘若李青峰不肯听他的话,而将是要去管理一些朝政或者把持一些军事的话,到时候他李青峰的日子就会很凄惨了。

李青峰听完之后一颗心放下来的同时,也觉得十分的害怕,心想:“皇上让自己做安乐侯无非就是希望自己安分守己,可是以皇上善于猜忌别人的性子,就是我真的能够安分守己,皇上会这么认为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以皇上的性格他肯定过不了几天就会对自己进行一番盘查。如果发现自己有半点做法不符合他想法的话,那么恐怕自己一点儿安乐都没有了。”

李青峰心里这么想着,不禁觉得很是郁闷,但是不管怎么样,皇上这次总算没有明目张胆的对付自己,自己这一次总算可以活下来。

而且也不必揭竿起义与皇上对抗,这总算是好事一桩,这事情就此稳住了,后面的事情等以后再说吧。

想到这里,李青峰连忙跪下来,对王承恩说道:“李青峰感谢皇上圣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承恩听完之后,他连忙扶起李青峰,拉着他的手很亲热的对他说:“青峰兄弟,你这次一定要自己注意,一定要保得住自身啊,要不然的话——”

说到这里,他四处看了看,便做了一个皱眉头的神情。

李青峰心想:“王承恩什么时候跟自己称兄道弟了,我要跟一个太监称兄弟,那我不岂不是——”

李青峰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不过可以确定的就是王承恩对自己的安慰都是出于真心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李青峰连忙对王承恩说道:“王公公的教诲青峰全都记下了,青峰一定安守本分,在京城之中做一个悠闲自在的安乐王,或者是回南京城去陪我的妻子儿女。”

“什么,回南京城?”

王承恩听完之后,脸色顿时大变。

他摇了摇头,说道:“青峰兄弟,皇上吩咐过了你不能回南京城,只能在北京城中呆着。”

明王朝的鹰犬,农民军的死敌-“毛兵”

崇祯初年,农民起义军每与凶恶的敌手——“毛兵”交战。何谓“毛兵”?明清之际某些史家语焉不详,读之遂使人如坠云雾。如吴伟业载谓:“刘应遇提毛兵入汉,合川将吴国辅兵击贼于略阳,十战皆捷。”〔1〕“紫金梁众十余万,以秦兵、豫兵、毛兵尽聚泽潞东南,乘虚突犯东北,从沁州武县以陷辽州。”〔2〕谈迁的记载,大体与吴伟业同,亦失之太略:“陈尧道(即紫金梁)〔3〕等以秦兵、豫兵、毛兵尽集泽潞东南,遂乘虚掠东北。”〔4〕“川兵溃于林县,毛兵杀伤甚众。”〔5〕如此等等。读了这些记载,我们不可能知道“毛兵”究为何物。如望文生义,很容易把“毛兵”错误地理解为是姓毛的将领统率的一支明军,或把“毛”当成是某地名的简称。其实,“毛兵”是明朝地主阶级武装中一支特种兵,考其来源,可谓久矣。

清初史家戴笠、吴芟对“毛兵”的记载较为具体:“(崇祯五年,九月)癸亥,贼数千掠新乡三四日。癸亥,磁州道祝万龄以毛葫芦兵八百人至,贼走陵川。毛葫芦,矿徒也。其头目称脑角。又有盐兵、盐徒也,皆临时招募者。中多亡命,难御敢死,宜于搜山。”〔6〕于此可知,原来“毛兵”就是“毛葫芦兵”的简称;它的基本成分是矿徒。但是,这种兵为什么叫“毛葫芦兵”?名称奇特,仍令人费解。明中叶丘浚曾指出:“今唐、邓山居者,以毒药渍矢以射兽,应弦而倒,谓之毛葫芦。”〔7〕按照这种解释,“毛葫芦”是唐、邓一带深山中的猎户,在明中叶还没有成为一支武装力量——“毛葫芦兵”。但检诸史籍,“毛葫芦”在元朝末年,已经形成“毛葫芦军”。《元史》载:元顺帝至元五年,“会盗起河南……募民为兵,出库所藏银为大钱,射而中的者赏之,由是人皆为精兵。金、商义兵为兽皮为矢房如瓠,号毛葫芦军,甚精锐。列其功以闻,赐敕书褒奖之,由是其军遂盛。而国家获其用”。〔8〕又,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安丰、正阳的农民军“围庐州……立南阳、邓州等处毛葫芦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令防城自效。因其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葫芦,故以名之”。〔9〕这就很清楚了:“毛葫芦军”名称的由来,是因为金、商等地深山中猎户的箭袋用兽皮制成,看上去毛茸茸的,故名。当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起之际,元王朝将这些人编为地方武装,形同团练,成了地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的工具。

随着元王朝的灭亡,“毛葫芦军”土崩瓦解。但是,它并没有灰飞烟灭,逐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变成游民无产者的武装集团,活跃在深山老矿之中。明代王士性载谓:“内召、庐氏之间,多有矿徒。长枪大矢,裹足缠头,专以凿山为业,杀人为生,号毛葫芦。其人千百为群,以角脑束之(角脑即头目之谓也)。其开采在深山大谷之中,人迹不到,即今之官采,亦不敢及;今所采者,咸近市井道路处也。”〔10〕拿这条史料与《怀陵流寇始终录》卷五对照读来,我们可以知道,这批武装矿徒,直至明末崇祯初年,仍很活跃。他们十分强悍,颇有战斗力,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说他们“杀人为生”,杀的谁?史无明载,但未必就不殃及平民。这伙人有盲目的破坏性是毫无疑义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论及近代游民无产者时指出:“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处置这一批人,是中国的困难的问题之一。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在明末,当然还不可能有能够正确引导这批武装游民的先进阶级。其结果,他们跟其祖先在元朝末年为统治者效死卖命一样,被明朝地主阶级拉拢过去,编成一支特种武装——“毛葫芦兵”,成了明王朝的鹰犬,农民军的死敌。崇祯二年,“毛葫芦兵”即积极参与了镇压农民军的罪恶勾当。农民军也确实吃过这支反动武装的亏,往往见之避去。但不久,一些农民军的领袖决心拔掉这只狗牙。崇祯六年,农民军首领柘仙灵、李自成、刘国能、张献忠等,集中九营人马,“自武安南下,围毛葫芦兵四百于河沟村,尽杀之”,〔11〕给“毛葫芦兵”以沉重打击。次年四月,农民军在武安又将“毛葫芦兵”打得落花流水,消灭了182人。〔12〕后来,这只明王朝豢养的恶狗——“毛葫芦兵”,便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