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穿越小说 > 汉末三国志 > 第022章 荀彧之殇全文阅读

第022章 荀彧之殇

历史上关于荀彧的评价因为其最终劝阻曹操封公,所以是有着很大的争议,在《三国志·注》和《资治通鉴》里裴松之和司马光都对于荀彧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荀彧之评】

据《献帝春秋》记载: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彧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鄴,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彧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於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然而后世裴松之对于这里一些言论却颇有争议,他认为袁晔在《献帝春秋》里关于荀彧的记载不真实,其具体记载为:

臣松之案献帝春秋云彧欲发伏后事而求使至鄴,而方诬太祖云“昔已尝言”。言既无徵,回讬以官渡之虞,俯仰之间,辞情顿屈,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凡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谓以吾侪之言而厚诬君子者矣。袁晔虚罔之类,此最为甚也。

陈寿给荀彧的最终评价是: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这里裴松之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巍俊远ァ俊缘恪俊孕 俊运担琺.↗.co√mヒ澹兑嗑窝伞3率洗似溃且嗤跏朗丁3妓芍晕寡灾鳎衔吹闷湓洞笳咭病癫恢何渲酒撬ズ褐瓿荚眨苛家杂谑蓖醯兰任ⅲ崃饕鸭酆阑⑹樱嘶骋煨模挥胁β抑剩趟持裕蚝菏抑龊鲋睿字嚅逡印7蛴碓奘庇ⅲ豢锿驮耍撬谷酥攵朐眨渴枪示诩辈。艟壬硎祝媚芏趲M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裴松之对于荀彧还是颇为推崇的,无独有尔,后世另外一位大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是对于荀彧赞美有加。

司马光认为:“孔子对于评价仁德是非常重视的。即使是子路、冉求、公西赤这些杰出的门人,令尹子文、陈文子这些诸侯的贤能大夫,都不够资格,而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岂不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对百姓有很大的恩德吗?齐桓公的行为像猪狗一样,但管仲并不以为羞耻而辅佐他,是因为他知道,没有齐桓公,百姓就不能得到拯救。汉末天下大乱,百姓灾难深重,假如没有绝的才能,便不能拯救百姓。既然这样,那么荀彧舍弃曹操,还能去辅佐谁呢?

齐桓公的时代,周期王室虽已衰败,但还没有像建安初期的汉朝王室那样。建安初期,全国大乱,汉朝朝廷连一尺土地、一个百姓都没有。荀彧辅佐曹操而使他兴起,推荐任用贤能的人才,训练军队,裁决机要,制定策略,征伐四方,连续获胜。于是转弱为强,化乱为治,占有了天下的十分之八,荀彧的功劳难道还不如管仲吗!管仲没有为子纠而死,但荀彧却为汉朝王室而死,他的仁德又在管仲之上了!”

可是,杜牧却认为:“荀彧在劝曹操攻取兖州时,把他比作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在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撤退回许都,则比作楚汉相争。等到大事已经完成,荀才想在汉代留下尽忠的声名。这就好比教偷去挖墙破柜而不与偷分赃,能他不是偷吗?”臣认为,孔子:“文胜质则史。”所有撰写历史的人,在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语时,都会加以修饰。那么,把曹操比作刘邦、刘秀以及楚汉相争等,只是史学家的文字,怎么会都是荀彧所的话呢!根据这些话来贬低荀彧,是冤枉人。而且,假使曹操称帝,那么荀彧将成为最大的开国功臣,会受到与萧何一样的赏赐。荀彧不贪图这样的富贵,而牺牲生命换取的名声,难道是人之常情吗!”

【荀彧之惑】

不管裴松之和司马光对于荀彧多么推崇,但有一不可否认,荀彧是选择了帮助汉室天子,并且最终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恋旧情选择除去荀彧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荀彧这么做是非常令人疑惑的,荀彧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从曹操占据东郡开始就一直追随曹操的元老级人物,并且可以是曹魏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地位在曹魏集团中长时间以来可以就仅次于曹操一人而已,从这个层面上来荀彧没有任何理由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曹操被封为魏公,荀彧反而应该由衷的高兴才对的。

而以荀彧的才能,他也不可能不知道汉室衰落已经成为定局,曹操封公,封王也是大势所趋,然而荀彧却选择背道而驰,和大势所对抗,因此得罪了曹操,最终一命呜呼。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荀彧对于大汉对于献帝忠心到这个地步呢?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就出在“居中持重”上面,曹操在迁都许昌后,经常在外面领兵作战,其内部的政务和朝廷的管理就都交给了荀彧,而这一恰恰导致了荀彧和天子汉献帝长时间的接触,因为当时荀彧是曹操的代言人,而献帝则是国家名义上的领导者,他们之间必然会有沟通的。

而这个时间有多长呢?从建安元年(196)开始,一直到建安十七年(1)荀彧去世,他和献帝在一起待了快二十年,这么长的时间下来献帝对于荀彧怎么可能没有影响,由于和天子的朝夕相处,使得荀彧对于天子产生了同情心里,这在对外方面没有问题,但在对内上面,荀彧就可能无法做到以曹操的利益为最优先了。

最终在曹操对于皇权产生直接威胁之时,荀彧被迫和曹操决裂,这无论对于曹操而言,还是对于荀彧而言,都是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