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玄幻小说 > 启明之回到南宋 > 第二章 武卫 第八十八节全文阅读

第二章 武卫 第八十八节

按下这一头暂时不表,大金赵王府里,完颜洪烈正拿着两份公文左右掂量,一时拿不定主意。

其中一份是真金太子从大金与蒙古草原交界处发来的。公文中,真金太子对地道战抵抗蒙古人侵袭的作用大加赞誉。

不过说好话夸地道不是重点,真金太子的文书重点,是蒙古人应对地道战的法子。蒙古人用行动迅速的骑射兵四处出击,毁坏田野村庄,稍有得手一击便走,若是攻击不利也不多做纠缠马上远扬。地道战虽然能够减轻蒙古骑射兵的危害,保护住边境村民的生命,但是却没办法给对方造成无法承受的伤亡,也不能保证财产不受损失,特别是到秋收时,村民们为了抢收庄稼,不太肯老老实实躲在地道里,非要出来对抗小股的蒙古骑射兵,结果被蒙古人打成了几次突袭,大金边境上也损失惨重。

真金太子在文书中,并没有直接问解决问题的对策,而是把蒙古人的做法当成应对地道战的有效战法推荐给完颜洪烈。

虽然明知这是利用自己,完颜洪烈还是有些心动想尝试一下。同样的战法经梁乾建议完颜康在青州也试用过,却效果不佳。事后得知民主政府有战区补助政策,梁乾加以分析,认为这种战法应该有用,青州之战时效果差,一是运用的地域太小,民主政府能够承受得起对这些地区的补助;再就是平乱军的士兵不擅骑射(都是归附大金的地方武装,以前连骑兵都没有),无法做到快速机动中打击对手。现在完颜洪烈手下的精骑已经准备好,粮草军资齐备,可以从多个方向进攻民主政府,这两个弱点不再是问题,完颜洪烈很想以此迅速的击败那个赵文英做为倚仗的民主政府,看她到时候用什么再来拒绝自己。

另一份文书是完颜康发来的。完颜康在文书中详细的说明了此次出兵的经过,特别强调了那些主动投诚的地方大户,以及金军采取的怀柔政策。他认为得不到地方大户士绅的支持,这是民主政府一个明显的弱点,今后可资利用。另外,完颜康还提到了以地道对地道的战法,希望父王能够推广。

两份文书各有各的道理,在下一步的作战中都可采用,只是以哪一个为主,完颜洪烈有些拿不定主意:进攻性的选择很有诱惑,但民主政府军队攻击之犀利,青州之战的末尾反攻之时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不加以防范,他又实在不放心。最后定计:与民主政府接壤的村镇,结合着梁乾的官府衙门下乡的行动,修建地道派兵防御;主要的精锐骑兵,分成五百人左右的小队,带上数日的干粮,依托几个前进基地,不断袭击民主政府各出村镇,不求伤人和攻城掠地,只要破坏民主政府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迫其离开地道与大金决战。至于学蒙古人那样,靠这些骑兵劫掠财物的设想,还是算了。梁乾分析了一下,蒙古和大金的基础不同,中原的任何东西,粮食,衣物,铁器等等器具,他们抢去都有用;而对于大金来说,不拿下村子,就在外面抢的那些零碎,还不够填牙缝的,碰上了随便捞一把,碰不上也不要强求。

既然制定了这样的作战方针,向山东派出援军就不是重点了。完颜洪烈只派去了一队传令兵,命完颜康等在山东大修地道,防备民主政府的反击,守住现有领土,等其他地方大金的进攻取得进展,再让他们攻击阳谷剩下的地方。这下子,民主政府的麻烦可大了。

民主政府这边,一时间,除了和完颜康等率领的那支金军对峙的阳谷地区,其它和大金接壤的边境村镇纷纷狼烟四起。大金袭扰的骑兵甚至深入民主政府境内数百里,出现在多座县城周围,逼的民主政府的村镇县城个个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平时都是全神戒备,稍有不对,马上转入全面戒备状态:民主政府大队人马调动早有成规,要经过的村镇城市的有关部门和人员会事先得到通知,像这种事先不知道的上百骑兵奔驰而来,必定是敌袭无疑。现在正是秋收的末尾,还有部分较远的田地没有收割,有几个村子忙着抢收庄稼,地里的人发现情况不对时,已经来不及躲进地道,只能四散逃开避进荒野,被金军骑兵和荒野里的野兽伤了不少。消息传开,很多村子连剩下的庄稼也不敢收了,村民只敢在村子周围活动。

与此相应,申请成为作战区域的文书雪片一样送到滨海。同时开辟这么多战区,其面积几乎达到了民主政府目前控制区域的一半,以民主政府的国力,竟也有些支持不住。不少委员建议,这些地区不用设立战区,毕竟金军在这些地区只是袭扰,并没有大举进攻,当地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也不大,依托地道当地的基层民兵就可以防守住村子。民主政府有限的资源应该集中起来,发动几次大规模的会战,把大金的嚣张气焰打下去,让他们不敢犯我民主政府。

首先表示不同意见的是肖飞。他指出:民主政府既然制定了有关战区的法律,就应该尽量照此执行,如果仅仅是因为执行起来有困难就随意放弃已有的法律,那么民主政府法律的权威性何在。刘星羽和史更新等人也站出来支持肖飞的意见。刘星羽表示:法律不可能一下子制定的十分完美,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可以调整,决不能因噎废食,这也是民主政府常设代表委员会的真正意图。史更新在军事委员会内部的会议上指出:现在民主政府向大金展开大规模会战的时机尚不成熟。一方面,大金也在同民主政府接壤的村子里大肆修建地道,削弱了我方武器的优势;另一方面,大金那些下乡工作组开展工作比较成熟的村子,在上一次的战役中基本都加入了民主政府,眼下可以做为发动大规模会战的区域,那里的村子虽然也受到了一些民主政府政策的影响,但毕竟以前没有派工作组开展工作,现在也只是刚刚派下去,群众还没有真正发动起来。如果要马上大规模进攻大金,很难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搞不好还画虎不成反类犬,打不掉大金的气焰反让对方更加嚣张;如果再等待一段时间,发动对大金的反击效果会更好。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尚炯主席最终签发了几个法律补充条文和行政令。首先,民主政府的战区法律又新增加了有关分级的条文,根据战斗对当地的影响和发生的频繁程度,将战区分为三级,一级最高,三级最低,每一级的应对措施和补助水平不同。根据最新的法律,现在受到大金袭扰的地区大部分被定为二级战区,一些程度较轻的地区为三级战区。

其次,发布了暂缓济南大规模城市改造的行政令,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当前最为紧迫的作战中去。当然前期的规划和测量工作仍旧进行。

前面的都没什么问题,第三个,就是引起争议最大的发行国债的行政令。

相对于其他委员建议开征新的税种或者加重现有赋税,发行国债,是刘星羽一力主张的解决目前政府财政问题的途径,他甚至希望就此通过一个国债法,使国债的发行常规化常态化。这个主张在委员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什么?政府居然向百姓借钱!这还不让大家人心惶惶啊。刘星羽的解释是:一有困难就增税,只会养成政府部门大手大脚的习惯,增税容易,要减下来就难了。而且,通过向民主政府的成员借债,也可以增强大家对民主政府的归属感,只要制定合理的利率并且按时还本付息,不仅不会让大家人心惶惶,还能增加对政府的信心。

即使刘星羽极力发挥了他的影响力,也把他的道理说的很清楚,发行国债的主张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分歧。在刘星羽做出很大的让步,不再坚持立法让发行国债常规化常态化后,委员会会还是勉强以微弱优势通过了临时发行一次国债的决议,还附加了苛刻的条件--发行的国债要记名,一旦引发恐慌,必须立刻停止,并按照登记的人名住址等信息全额返还已发行的国债。

其它还有一些动员令,动员参加过工作组培训和工作的公民与平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过和前面发行国债的行政令相比,引起的注意很小,只有相关人士才留意到。

经过紧张的宣传与准备,民主政府第一次发行的国债正式开始发售。滨海市的几处银行作为本市发售点,经过紧急培训的工作人员前一晚上就住在银行里,提心吊胆的过了一夜,凌晨时分,屋里的大钟提醒他们时候到了。根据事先的安排,两个人出去打开银行的大门。

紧闭的大门渐渐推开,门口排着的长队有了一点骚动,又很快平静下来。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正是刘星羽。

大门打开,队伍鱼贯走进营业厅。刘星羽来到柜台前平静的道:“你好。我要购买民主政府发行的记名国债。”

柜台里的营业员虽是初次办理,表现的还算中规中矩,递过一张表格道:“好的。请把你要购买的数额,以及你的个人情况填好。个人姓名和住址必须填写。”

刘星羽填好表格递进去,又把与购买数额相同的银钱递进去。营业员核对好表格,清点完银钱,拿过几张印制精美的票据盖章签字递出来道:“这是你的购买凭证,请收好。如果遗失,请及时到就近的银行挂失补办。”

刘星羽接过自己的购买凭证站到一边,下一个人上前继续办理。整个营业厅里,办理国债的几个柜台始终排着长长的队伍。

其它销售点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大家购买国债的热情高涨,原定发行三天的国债,仅仅不到一天的功夫就销售一空,原先担心的恐慌并没有出现,整个发行过程很顺利。不过也有几个小小的插曲--几个销售点出现了有人交了钱,却不愿意拿购买凭证的事情。那些人表示:政府遇到了困难,这点钱就拿去用。他们相信民主政府不会拿着百姓的血汗钱胡乱挥霍。只要政府撑过这个难关,还能给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光景,这点钱用不了多久就能挣回来,还不还都没关系。

有这些人带头,那些拿了凭证还没有走的人也要把凭证退掉。后经工作人员反复解释,才让众人相信,大家拿着这些凭证,到时候接受政府还钱,才是真正帮助了政府,帮助了国家。最终才把问题解决掉。

即使加上这些耽搁,民主政府的第一次国债发行还是很快结束了,排在后面的很多人根本没有买到。受这种局面的鼓舞,那些原本反对发行国债的委员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纷纷建议再发行新的国债,这时候却是刘星羽出来反对。

刘星羽认为,政府做事不能朝令夕改,既然通过的决议是只临时发行一次解决暂时的财政问题,那就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决定。今后要把国债常态化,必须在总结第一次发行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规章制度来才能不消耗掉广大群众对民主政府的信心。

虽然有这么许多波折,民主政府对大金的这一次进攻终于适应过来,按照制定的策略一一应对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