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次元小说 > 龙旗飘落 > 第四节牙山成欢战斗全文阅读

第四节牙山成欢战斗

牙山清军已经等不来后面的援兵了。

仅凭听到海上传来的炮声,也能预感到战争——开始了。

早几日派援兵之时,李鸿章还关心通信联络问题,电嘱叶志超:“如电报中阻,应由釜、汉日电借发,不知顺手否?”

要打起仗来了,竟准备借日本人的电报线路搞通信联络,能顺手吗?

现在,别说汉城已经去不了了,即使能去,汉城与天津的通信电线已经被割断。

朝鲜驻军已成隔绝的孤岛。

李鸿章怕叶志超沉不住气,还专门叮嘱“北兵尚早,贵部不可距汉过近。俟北南能通气会合时,再行前进。望相机稳慎筹办,勿性急。”

可是,日本人比叶志超性急,也不会给叶志超时间。

牙山的清军,既没有成为内应,“中央开花”,也没有形成夹击之势。倒成了一个吸引援军的“诱饵”,舍弃不了,只能增援。

增援不继,守军已先陷入危机。

因为日军抓住了战机,抢先发动了攻击。

——*——*——*——*——*——

几乎就在日海军在丰岛海域对大清发动袭击的同时,日军少将大岛义昌战刀一挥,指挥陆军混成旅团4000人向驻守牙山的清军进犯。

我们得肯定日军做出了一个正确选择。牙山清军孤军深入,后援不继,还是趁早清除为好。等这一拨变大了,那还真是个麻烦。

即使还有增援,也能趁着大清军队还未完成部署,来一拨打一拨。

现代军事上有个名词,叫“易受攻击之窗”,就是指部队调整部署期间,是比较脆弱的时候,此时攻不足,守亦无力。虽然古今叫法不一,但道理却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日本人可不等什么宣战。只要兵马凑齐够用,马上就开打。

牙山清军首当其冲。日军抢在了前边,在南路发动进攻,以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把战场的主动权抓在手里。

相比来讲,大清朝、李鸿章,真的太善良了。

平壤清军尚未到位,大清设计中的两面夹击构思还没有形成“模样”,自己就被攻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牙山一战,对日军有积极意义。而对清军,就看战果如何。

只有凭险据守,大量消耗日军,或者拖到北路清军到位,还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战力,坚持到“夹击”计划的实施。

除此之外,牙山将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

牙山的位置,基本在汉城和全州中间。当初就是实心实意为了帮助镇压东学党农民军,才选了这么个地方,人也真够老实的。为了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一直也没“挪窝”。虽然这地方靠近牙山湾,初期也方便海上行动,但此时海上通道被隔断,情况大变,就没什么可依凭的了。

总之,有利的条件全没了,剩下的,全是不利之处。

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到此时才感觉牙山县城无险可守,开始移动。选择了牙山东部不远的成欢和公州,移师防守。

成欢(又叫成欢驿),位于牙山东北0公里处,北距汉城70公里,有两条驿道纵横而过,是汉城到全州的必经之地。东有月峰山,西有银杏亭、牛歇里高地,四周丘陵环绕,安城川河两岸沼泽密布,地势复杂,易守难攻。

两位将军的阵地选择上,还是非常有眼光的。

清军面向汉城方向,由北向南,成两线配置,聂士成率部防守成欢,作为前沿和一线阵地。叶志超率1000余人退守公州,作为后援。

聂士成部000余人到达成欢后立即构筑工事,分左、右两翼展开。左翼部署在成欢西北约公里的牛歇里高地,集中了主要炮火及兵力,以阻击日军由成欢趋牙山的道路。右翼以成欢东面月峰山为依托,沿山修筑堡垒工事。清军还将成欢北面沼泽的下流堵塞,使沼泽泛滥,水漫路面,以阻遏日军行动。

聂士成布置肯定是有一套的。但反复对照记载和能找到的图表,就会发现地方的选择是没问题,但这个计划却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兵力不足。

正面少说也有几公里宽,在这么大的地面上,摆上000多人,平均每人守好几米。你算算会是什么情况?兵力单薄,不敷使用。

没办法。战争史上,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多数是天气等原因,也有的是上层的失误,个别时候最不走运的,还会遇上高俅啊、秦桧呀这样的坏人的陷害,将士被扔上战场才会发现情况完全不对头,轻则遇到巨大困难,重则陷入危险之中。这是相当悲哀的事,那也只能全盘接受,咬牙承受。

但愿能守住阵地,而且多多杀伤日军了。

——*——*——*——*——*——

7月8日,日军便一路搜索,抵达了成欢前沿素沙场。

9日凌晨,日军分兵两路发起攻击,主力重点进攻清军右翼。

日军前卫部队在涉过沼泽,越过安城川上的桥梁安城渡时,突然遭到前出阵地的数十名清军的伏击。部分日军慌乱之中被困沼泽,全部被击毙。很快,日军发现清军兵少无援,再次猛攻。

清军以寡敌众,与敌人激战一个多小时,伤亡十几人,最后被迫后撤。

拂晓,一路日军攻占了牛歇里阵地前沿佳龙里,逼近清军主阵地。

聂士成刚开始以为左翼是日军进攻重点,到左翼后发现错了,6时0分左右,双方步兵在右翼阵地前展开激战,炮兵亦猛烈对射。于是聂士成率军再驰援右翼,并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往来策应,鼓舞士兵,指挥战斗。

日军炮火猛轰清军右翼,清军士兵奋起还击。阵地前炮弹飞驰,爆炸声震耳欲聋。

大岛义昌还采取了将炮兵集中使用,瞄着清军堡垒轰击。由于清军火炮数量不够,又分散使用,右翼阵地火力薄弱,清军堡垒被逐一轰塌。

聂士成急调左翼数百人支援,日军则倾全部火力拦截,援军受阻。

6时50分许,右翼堡垒全部被攻陷。不久,左翼阵地又告失守。

清军被压缩在成欢驿街道附近,渐渐陷入四面受敌。商量好的后援——叶志超军,一直踞守后方,没有上来。

聂士成不得已率众撤退,奔往公州。成欢遂被日军攻占。

叶志超不但没有上去,反而认为,成欢失陷,公州亦不可守。再往南走是决计不可行的,叶志超决定北奔平壤。

——*——*——*——*——*——

牙山、成欢之战是中日陆军的首次交锋,双方伤亡相差不多,但清军辎重损失较多,且牙山失守。

两军兵力,清军以000多对4000人,清军稍弱一点。当然有叶志超将军在,清军就变成000对4000,一半。

不过清军兵器甚至优于日军,又是阵地防御战,按常理,攻则不足,守则有余。

安城渡一次出击,日军已经陷入混乱。但这个小小的战术行动,无法对整个战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日军通过朝奸带路,周密侦察,早已知晓清军的阵地和兵力,查清了虚实。所以,大岛义昌首先佯攻清军左翼——清军的主要防御方向,而主攻右翼——清军的次要防御方向。

无疑,这是极有针对性的攻击部署。

第一回合,日军有效地影响了清军的判断,并牵制了清军兵力。

第二回合,日军有效地利用了手中的重炮,削弱了清军防御工事。

清军先失于庙算,败于情报,后失于困守,败于重炮。

无力回天,清兵放弃了阵地,后撤。

奔向平壤。

——*——*——*——*——*——

不要以为“奔”是项简单的运动。我们来讨论这一时节的问题。

战术问题一:兵法云:不若,则能避之。

战术问题二:防守中的进攻主义。攻防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体大方向是防御,战术行动当中也要有出击和进攻。单纯防御无法支持,铁律选择就是攻势防御。

聂士成深知此律。梯次配备的防御阵地,主阵地前的警戒阵地,相互配合,比较得当。

此后的战争过程中,聂士成将发挥这一思想,取得新的成就。

战术问题三:退却,是一门相当复杂的指挥艺术。“伟大的统帅和久经战争锻炼的军队的退却,往往像一只受伤的狮子退去一样。”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的,经典话语。

军事上,为达成后撤目的,必须精密计划,有前锋、有断后,有掩护、有阻击,组织起来纷繁复杂。如果不精密,极易造成混乱,导致溃逃局面,无法实现有秩序后退这个目的。

为隐蔽后退企图,隐真示假,一般会在撤退前,再进行一次攻击,一为迷惑敌人,使其无法判断,二为打乱敌人的部署,使其无法及时组织追击。

撤退过程中,遇到有利地形,要悄悄埋伏,趁追兵长驱直入、思想麻痹、前后未接,打一个伏击,杀个回马枪,使出拖刀计,一个意思,就是“回头咬敌人一口”,打消敌人的意志,抑止敌人追击行动,或者至少迟滞敌人。

这些东西并不深奥,何用兵学经典,读一本《三国演义》,全有了。

……

叶志超率军实施的后撤,基本就一个事:跑路。

清军自成欢后退,先向东南到清州,再折向东北到忠州,再折向西北至春川,围着汉城绕了半个大圈子。

而后沿金化、平康、逯安,一路奔向平壤。整个轨迹就象反向画了一个大大的“?”号。

不过,万幸的是,部队终于平安到达这个“?”的一点上。

仔细看这一路线图,我一下子深深体会到了清军的艰辛。

这条路线,基本上是沿着朝鲜半岛的中线偏东一点前进,这是山多林密的朝鲜国土的“屋脊”,半岛东西两半部分的天然“分隔线”,高山连绵、道路最窄、最难以行走的山区中的山区。

1950年后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几乎都是分成东西两线作战,多数是因为中间是天然的战场分隔线,我们从这里出击不容易,敌人从这里打进来也基本不可能,左右两个战场调动都很困难,只好各打各,彭老总订下“东顶西进”之类的战略,就是针对这个特点来的,而我军擅长的大兵团迂回包围战术手段在这里受到了极大限制。

你想想吧,就这么个地方。

翻过一座山,前边还是山……中间不时有道川(江河)。

爬高山、钻密林,躲避日军可能出现的追击和截击,至少在春川以前,始终在巨大的危险笼罩之下。

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清兵丢掉那么多重装备和物资。

看看这条路线,仔细掂量掂量,人能爬过那些山去就不错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