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都市小说 > 黑色宿命 > 239章 伟业全文阅读

至军前,赵鞅当众起誓:“范氏、中行氏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欲专权晋国而灭亡晋侯。我们的国君依靠着郑国才得以保全。如今郑国无道,抛弃国君而帮助臣下,我们几个人决定顺从天意,服从军令,推行德义,消除耻辱,就在此战。如战胜敌人,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我,赵志父如果能够战胜敌人而免于问罪,还请国君加以考虑。如果战败有罪,我愿接受绞刑一死。死后以下卿之礼下葬,用三寸后桐木棺,不用衬版与外棺,用没有装饰的车马装运我的棺材,也耻于将我的尸体葬于我先祖的墓地!”

赵鞅在铁之战的誓师成为后世兵家的楷模,商鞅甚至将赵简子的这种以奖励鼓舞士气编制成系统的制度作为秦国的国法,成为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大军事力量的精神支柱——军功爵制度。赵鞅的这段话具有相当的进步性。

八月初七,赵军与郑军对至于前线,赵鞅身先士卒,大夫邮良为其御戎,卫蒯溃为车右。赵氏一族的部队集结待定,仍然是敌众我寡。赵家军看到郑国大军,不禁哆嗦。这时候赵鞅又一次作战前演讲:“毕万(魏氏之祖,因战功封于魏城,其后一枝为魏氏,位列六卿),匹夫也,连续七次作战都很勇猛,生俘敌军,获得四百匹马,在家里得到善终。诸位努力吧,我们不一定就死在敌人手里!”晋军敢死队拼了命的向郑国大军冲去,赵鞅身先士卒,亲冒矢雨,敌军的攻势也很猛,郑军有人击中了赵鞅的肩膀,赵鞅一时间倒在战车上,蒯聩用戈将赵鞅的身体捞起,赵鞅重新站起来,继续率军作战。晋国军队看见主帅都如此抛头颅,洒热血,士气高涨,迅猛向前冲击郑军,郑军竟然被赵氏的家军压制得喘不过气,节节败退,死伤大半。赵鞅终因伤势过重而提前离开战场,军队由卫国太子蒯聩指挥进行追击,最后的郑军不得不抛下粮草辎重,夺路而逃。

赵鞅心满意足,宣布撤军,赵鞅的心腹大患是执政荀跞,不是郑国。于是铁之战,以晋军的以少胜多大败郑军而结束。赵鞅此战中获得了辉煌的战果。

编辑本段荣登执政前49年注定是赵鞅的丰收年。此年入秋,也就是赵鞅刚刚结束铁之战后不久,晋国正卿智文子荀跞终于走到油尽灯枯之时。赵鞅也随即迎来他一生当中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时刻。这一年的秋天,荀跞驾鹤而去,其副手上军佐赵鞅凭借着在军中的崇高地位,以压倒性优势继荀跞担任晋国新一任执政,结束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政治格局。从此,赵鞅内外兼修,彻底集中军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后第三位正卿,嬴姓开始实现他的再度腾飞。

编辑本段实专晋权自公元前49年起,赵鞅开始对晋国长达17年的独裁,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注道:“赵名晋卿,实专晋权!”

赵鞅的执政是晋国世卿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也要拜前任执政官智跞的生命偏短所赐。荀跞的继任者荀申是个才干平平却又有些固执的嗣卿,他无论是能力还是资格都与其父有着较大的差距,且生命力一般。而韩不信、魏侈注定不会与赵鞅产生太大摩擦,赵鞅的独裁也就水到渠成。一向对赵简子嗤之以鼻的孔子先生在此时也无奈的说:“赵孟已经得志了!”赵鞅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重组内阁,即构建一个权利完全属于他一个控制的高效率政府,他需要将荀跞时代,甚至更早时代留下的诸多弊政一一割除,他必须将曾经那个整体性无能的晋国政权再造一新,以备往后更大规模的对齐国、吴国的争霸。

赵鞅对范氏一族的仇恨难以释怀。面对范氏依然盘踞在晋国的周围,依旧进行着强有力的反政府军事行动,而范氏的亲家刘氏在赵鞅攻略范氏的过程中,不识时务的支援范氏已令赵鞅痛恨不已,只是介于荀跞的存在才隐忍不发。今荀跞已死,赵鞅当权。前59年6月,赵鞅率领晋国大军向宗周进攻,周王室上下一片震恐。赵鞅给周室发出信号,要求向刘氏问罪。刘文公在晋国的强压之下,只能屈服,杀死贤臣苌弘,并告知赵鞅:此前周王室出动军队帮助范氏、中行氏为祸晋国都是苌弘擅自做主,并保证下不为例。赵鞅对周王室的“知错就改”还比较满意,便表示既往不咎,撤兵回国。

赵鞅回朝,开始将目标拟定于士皋夷。士皋夷为范氏旁支,或者与士鞅、士吉射等人关系很不睦,所以受到范鞅父子的打压。四卿驱除范氏后,荀跞一度希望将士皋夷立为范氏宗主,当时的赵鞅表示反对,似乎又同意士皋夷统领范氏的提议,已达到分化、瓦解范氏的目的。如今的士吉射已经是瓮中之鳖,士皋夷的可利用性已经贬值。时机成熟,赵鞅再也不用考虑范氏反叛的可能性,也不会再有荀跞来保全范氏家族。这年的十月,赵鞅直接派人杀死士皋夷作为对范氏彻底决裂的警告。

赵鞅执政,其后韩不信、魏侈的才干、实力不及赵鞅,且韩氏、魏氏与赵氏素来交好,对赵鞅的执政,他们不会过分抬杠,反而会为赵鞅分担部分压力。对于强大的智氏,赵鞅则选择以政治手腕压制对方,所以不论是默默无闻的荀申,还是蛮横要强的荀瑶,赵鞅都可以对其实施极为有力的控制,以至于威震华夏的知伯在赵鞅未亡时,都显得非常平淡。赵鞅此举在于根除诸卿分权,保证晋国领土的统一完整。

攘外必先安内,赵鞅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重要性。范氏、中行氏依然强悍,只是在赵鞅的持续强压之下,才显得那么软弱。如果此时的赵鞅好高骛远的去和他国争霸,那他的政权极有可能被自己的政敌颠覆。

铁之战后的第二年开春,齐国国惠子、卫国石曼姑就率领联军包围戚邑,戚邑本就是卫国孙氏家族的封地,如今卫国要将其地重新收回。赵鞅正在国内调兵遣将,暂时隐忍齐、卫的挑衅,积极备战。

这年冬天10月,赵鞅率领晋国军队主力包围朝歌,直接驻军于朝歌城南。中行寅预料到朝歌无法再固守,便假意攻打外城,让他的部下从北门进入,自己突围。

10月日,中行寅成功突围,逃亡邯郸寻求庇护,赵稷收荀寅入邯郸城。士吉射依然踞朝歌固守,晋军围攻朝歌,不肯退兵,朝歌城危在旦夕。

前491年7月,齐景公命大夫田乞、弦施带领齐国的一支偏师,会和卫卿宁跪带兵,军指朝歌,救援范氏。赵鞅避实就虚,移师攻打邯郸,至9月,赵鞅兵临邯郸,下令大举攻城。中行寅、赵稷在邯郸固守近两个月,终抵挡不住晋军的攻势。至入冬后11月,邯郸守军力竭而溃,赵鞅率军攻入邯郸,邯郸光复。败军之中,荀寅逃亡鲜虞、赵稷逃奔临地。

齐、卫联军听闻北方重镇邯郸被围,便由弦施自领一军前往北方救援,接纳赵稷,并将临地的城墙拆毁。

就在赵鞅为光复失地而奔波不止时,齐景公又派遣国夏向晋国腹地发起了进攻,由于赵鞅的军队主要在应对二卿内乱,对于国惠子的进攻无可奈何!短短一个月时间连续攻陷晋国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等城池,并一直打到鲜虞,护送中行寅至柏人。

面对齐国近乎疯狂的在晋国大地上肆无忌惮的扫荡,赵鞅固忍,他坚信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晋军准备着向范氏、中行氏发起最后的攻势。

前490年开春,赵鞅率领晋军将柏人团团包围,攻势非常迅猛,中行寅、士吉射在柏人城中无法立足,弃城而逃亡齐国。不久柏人光复。

长达近8年之久的晋国内战,在赵鞅的领导下被平定了。

这样与前几任执政不同,赵鞅在维护家族利益、巩固自身权益的基础上,依然把国家的霸权看作是第一要务。在当时“士为家而劳,卿为族而碌”的国际大潮流下,赵鞅这种对国家负责的政治节*就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了!

前490年夏天,赵鞅为根除范氏、中行氏余党,率领晋军讨伐卫国,包围卫国中牟,并伺机谋立公子蒯聩。这次出兵是自前497年二卿之乱以来,晋军第一次的主动对外战争,标志晋国已经彻底走出内乱的阴影。

第二年,赵鞅再次出兵攻打鲜虞,旨在肃清中行氏余孽,巩固国家后方。

就在晋国的内乱逐渐平息之时,齐景公猝死以及景公死后的田氏作乱,令齐国自顾不暇。齐景公经营的诸多联盟出现松动,面对赵鞅对终于的强势压迫,宋国率先倒向晋国,并甘为晋国马前卒。赵鞅的努力初见成效。

这时候,南方的吴国崛起势头极猛,不断北上,向齐国发起攻势,令齐国内外交困。前485年,赵鞅果断的亲自率领晋军主力攻打齐国,并顺利攻占了犁(在今山东省临邑县西)、辕(在今山东省禹城县一带),并拆毁了高唐(田氏起家的封地)的城墙,赵鞅为了惩处干涉晋国事务过多,并收留晋国二卿的齐国人,一直乘胜攻入齐国腹地,基本达到了当年郤克伐齐的渗透度,才班师回国。

信心逐步恢复的晋国人又向卫国伸出橄榄枝,希望卫国也能够与宋国一样识时务,结果让赵简子大失所望。赵鞅遣魏侈攻打卫国以图强行拥立蒯聩,卫出公坚持不屈服。赵鞅的计划受到了挫折。

无论赵鞅在中原多么的横行霸道,他必须面对一个重量级对手——吴王夫差。在晋国霸权日渐衰落之时,南方的吴国在吴王阖闾的领导下驰骋江淮,甚至在前506年千里奔袭,几灭荆楚。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立,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向夫差请降,夫差应允。自此夫差自觉功盖古今,便积极筹划北上。

面对吴王夫差几近无敌的强盛,晋国执政赵鞅决定接受吴王夫差的提议,与吴国来一场堂堂正正的霸主公选大会,时间定在前48年夏。在吴王夫差精心的安排与设计下,力邀各路诸侯前往黄池(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观摩与见证天下新一轮霸主的产生。

前48年盛夏,黄池之会如约召开,与会诸侯则令人寒酸。晋国方面由赵鞅陪同晋定公出面;吴国则由吴王夫差亲自带兵至黄池;鲁国鲁哀公与子服景伯按约前来,另外还有周王代表单平公作为时代见证人。

就在夫差兴致勃勃的等待着晋国让出霸主之位时。噩耗传来,吴国都城姑苏被攻陷,勾践乘虚攻入姑苏,杀死夫差太子友不幸战死。夫差为了不影响争霸的大好形势,秘密处决七名报信的吴兵,强忍住泪水参加会盟。

7月6日,大会正式召开。大家心平气和的谈倒也融洽,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歃血,出现了当年晋楚弭兵之会同样的尴尬。按照规矩,霸主先歃血。吴人放话:“于周室,我为长。”晋人反驳:“于姬姓,我为伯。”双方就这样僵持……

面对蛮横的吴国人,晋国人在争论中似乎很难占到优势,赵鞅准备付诸武力,谁干赢了谁就是霸主,他喊来司马寅:“天这么晚了,大事还没完成,这都是两国臣子的罪啊!去!擂鼓整军,两边的臣子死战一番之后,长幼顺序自然就定下来了!”还是司马寅精细:“您先少侯,让我再观察一下。”……回来建议:“肉食者的气色不该应该晦暗,现在吴王面带晦暗,莫不是是他的国家被人战败了?或者他的大子死掉了?——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况且,夷人生性轻率浮躁,不能长期坚韧,我们最好还是先等等看吧。”于是,晋国方面干脆终止交涉,就这样与吴人对峙下去……

赵鞅毕竟不像赵武那么好说话,是个腰杆不会打弯的强硬派。考虑到自己的后方已经被越国人猛攻,夫差底气不足,只好同意由晋国人先歃血。

通过黄池之会,赵鞅勉强保住了晋国的霸主头衔,其虚名却已如鸡肋……

黄池之会是吴国人强大的最后一鼓,接着他们回到南方,继续料理吴越问题,直至最后被灭国。而齐国因为田氏的掌权,又现重振之势,就在黄池之会的第二年,陈恒杀死齐简公及宠臣阚止,扫除了田氏代齐的最后内部障碍。

卫国,是赵鞅攻略中原,图谋霸业的重要环节。卫灵公死后,并未传位于公子蒯聩而是直接隔代传与孙子公孙辄,是为卫出公。蒯聩不服儿子,投奔赵鞅,赵鞅纳之。时卫国已经叛晋,赵鞅的这一举动无疑使与卫国的关系更加疏远。

前481年,孔悝之母伯姬与(卫灵公之女)人谋立蒯聩为卫君,胁迫孔悝弑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到齐国。赵简子拥立蒯聩为卫侯,是为卫庄公。可惜,这位蒯聩很快就失去了在赵鞅门下那种士大夫精神,反而对卫国的诸多贵族进行报复,造成群情激奋,局面恶化。

更糟糕的,这个蒯聩真是忘恩负义。当赵鞅将其拥立后,他继续卫出公之意——亲齐。这个让赵鞅非常难堪,赵鞅受不了这样的赔本买卖。于前478年,赵鞅遣使质问卫庄公,要求卫国派太子入晋为质。卫庄公却借故推辞这年6月,赵鞅率领晋军大举讨伐忘恩负义的卫庄公,卫庄公向齐国求救,齐国执政陈恒(一作田常)命国观领军出征,令派陈瓘监军。结果陈瓘被晋军的勇士活捉,赵鞅见好就收,却在邯郸屯驻重兵,以窥视卫国的一举一动。

10月,赵鞅再度伐卫,亲自擂鼓助威,晋军士气大振,个个勇往直前,攻下楚丘外城。迫于赵鞅的压力,卫人在亲晋派石圃的领导下,驱除庄公向赵鞅求和,赵鞅拥立公孙师般为卫侯,撤军而去。卫国附晋,卫庄公奔齐。

好景不长,卫庄公率领亲信杀回卫国,师般流亡。卫国又转而亲齐。

祸不单行,庄公因为行为不检点而被戎人所杀,卫国人不得已再度找回师般,师般复辟。看到卫国的形势不再有利,齐陈恒出兵伐卫,卫国人害怕齐国的威势,交出师般,齐国拥立卫公子起为卫侯。卫国再度向齐。

前477年,石圃发动政变,驱除卫侯起,出公辄趁乱回国,驱除石圃,稳定了局势,卫国依然是齐国的盟友,赵鞅的收卫计划落空。

晚年的赵鞅将全部心血几乎都投入到与齐国争夺诸侯的复霸大业之中,然而事与愿违,形势一步步向齐国方向扭转。面对严峻的形势,赵鞅日夜*劳国事,却也不见好转。

前476年年末,赵鞅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老迈的身躯已使他无法在参与国事,他的副手——朝气蓬勃的荀瑶已经准备抢班夺权。第二年年初,赵鞅将儿子赵无恤招到自己榻前:“……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言乞,赵鞅走完了他的一生,其子赵无恤继之为赵氏大宗之主。荀瑶执政,他是一个才干绝不逊于赵鞅的强悍正卿,他会将赵鞅的复霸大业进行下去。

综观赵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赵鞅在军事上讨伐晋腐朽势力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也向旧的宗法制度发起猛烈冲击,严重动摇和瓦解了奴隶制的基础,加速了晋国封建化的进程,其影响甚至波击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赵鞅继位之初,赵氏家族已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因其采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赵氏的势力迅速增强,奠定了赵氏化家为国的根基。

赵鞅的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措施最为彻底,很少保留奴隶制残余的痕迹,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赵鞅浇铸了战国时代近00年灿烂的赵文化基业。在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应有(未完待续)